具爭議的網貸行業,在這個夏天感覺到了陣陣 寒意 最嚴格的監管要來了。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7月31日,央行發布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第三方支付征求意見稿)。
接連出臺的兩個文件,都直指網貸行業的命脈 資金存管。
特別是第三方支付征求意見稿,規定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得為金融機構,以及從事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等金融業務的其他機構開立支付賬戶。這意味著此前第三方支付爭搶花旗銀行開戶的P2P資金托管業務或被禁止。
最近,很多P2P平臺的負責人坐不住了,紛紛聯系銀行求合作。
不過,由于P2P行業存在較大風險,P2P資金要進銀行,并不那么容易。同時,面對互聯網金融行業萬億元市場的誘惑,銀行也在艱難抉擇。
現狀
近八成P2P平臺的資金未托管
據網貸數據顯示,在可統計的網貸平臺中,在用戶資金托管、風險準備金托管方面,有具體托管機構(包括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網貸平臺數量為386家,無托管機構的數量則高達1465家,這意味著目前國內近80%的網貸平臺沒有資金托管方。
盈燦咨詢高級研究員張葉霞表示,目前P2P網貸平臺主要選擇第三方支付公司進行用戶資金的托管,其中匯付天下的市場份額最大。截至目前,匯付天下P2P賬戶系統托管的平臺數量已達700多家。此外,易寶支付、匯潮支付、雙乾支付、國付寶、寶付、聯動優勢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也都開發了相應的P2P資金托管系統來對接這項業務。
張葉霞還表示,目前商業銀行和P2P網貸平臺資金托管的合作,絕大部分還只在平臺風險準備金的托管上。而且,與銀行合作的P2P平臺數量遠低于與第三方支付合作的平臺數量。
部分平臺采用了 假托管
有知情人士透露,雖然現在有些平臺宣稱資金托管在銀行,但是大部分是 假托管 ,他們與銀行的合作只是存款業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托管。
不過,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網貸平臺在資金托管方面,首選的是銀行,但都因為托管不了,沒有辦法才去選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
銀子鋪 的CEO吳松平告訴記者,他開始做 銀子鋪 的時候,也是想把資金托管到銀行的,談了好幾個銀行,都沒有談下來,好幾家銀行都說只做有國資背景的平臺。
P2P平臺 地標金融 的總裁劉俠風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他們選擇第三方支付公司作為資金托管方,成本主要是充值手續費、提現手續費和一次性的托管費。他們正在與銀行商談P2P資金托管事宜。
在費用方面,銀行的收費可能稍高,多出的部分將占新增托管資金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 多出的成本,對于成熟的P2P平臺來說可以接受。 劉俠風說。
但對于新成立的或規模較小的P2P平臺而言,銀行托管資金的成本負擔較重。對于運營欠規范的平臺而言,風控成本也會增加,因為銀行在對接P2P時,對平臺的風控要求較高。
之前,很多銀行對平臺方的資源、體量都會有比較大的限制。比如注冊資金需要5000萬元、要有2000萬元的存款,要有國資背景或者有知名投資方(上市公司)背景等。我從去年夏天就已經和銀行討論過在他們那里做資金托管的事情,但是經過這么長時間,仍然沒有太多進展。有的銀行雖然宣稱已經在做托管了,但是并沒有對所有P2P公司放開。 有業內人士透露。
平臺方
我們很著急,想早日把資金存管到銀行
7月31日第三方支付征求意見稿發布后,浙金網CEO高航在他的朋友圈里發起了一個小調查: 國內哪家平臺已經切換到銀行托管了?托管在哪家銀行?
調查發起后,高航發現,圈子里那些朋友的網貸平臺都還沒有完全切換到銀行托管,但大家都對此事很關注。 指導意見出臺了,從之前的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和最近的征求意見稿可以看出,未來P2P的資金或許只能存放在銀行。所以,我們現在也都很著急,希望這個事情(把資金存放到銀行)能夠早日落實。
高航告訴記者,他關注這件事已經很長時間了,與銀行也談了半年時間。
他說,2014年12月初浙金網正式上線運營時,他就想把資金托管到銀行,也與杭州多家銀行打過交道,但最后銀行都因為擔心聲譽風險而令合作擱淺,最后,他只能把資金托管在第三方支付機構。
其實銀行也早就想做這一塊的業務,特別是城商行。但是,苦于沒有落地的政策,而且技術也跟不上,他們沒有系統來做這個事情。銀行原有的系統做不了網貸資金的存管,雖然他們也有第三方存管系統,但那主要是針對證券公司的,不適合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出臺后,銀行方面有所松動。高航就接到很多銀行打來的想要合作的電話, 但是,具體如何操作,銀行方面現在還沒有一個章程。
高航說,他們已與杭州本地幾家銀行的業務部門做了溝通, 各種條件都過了,現在就等他們總行的政策出來。 只要有政策,他們的資金就能 搬家 到銀行。
這幾天,他還與沈陽的相關銀行進行了洽談,已經談得差不多了。
一些P2P平臺加班加點準備材料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出臺后,很多P2P平臺都舍棄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積極尋求銀行存管之路。民生銀行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最近這段時間,他們接到很多P2P平臺的電話,要談合作。
一些P2P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次征求意見對第三方支付作出了很多限制,很多內容都與網貸平臺息息相關,如果意見落地,他們的資金托管卻沒有及時切換到銀行,很可能成為那條被殃及的 池魚 。
某P2P平臺的一位高管表示: 史上最強監管來臨,我們現在坐都坐不住了,希望快點把資金托管到銀行。周末加班加點準備材料,我們把能聯系的銀行都問了個遍。
不恒生銀行開戶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的指導意見,離網貸資金真正實現銀行托管,還有一定距離。系統切換、利息結算、交易確認、銀行與銀行之間的切換等等,都還有待解決。 我覺得至少得三五個月之后,銀行那邊才能真正實現資金存管吧。
銀行
很看好網貸這塊 蛋糕 ,但擔心聲譽受損
另一邊,不少商業銀行也已開始行動,希望與P2P平臺開展合作。例如, 邦幫堂 將于近期對電子賬戶系統實現優化升級,民生銀行將承接該平臺的 資金存管 業務; 愛錢幫 與徽商銀行旗下的直銷銀行 徽常有財 達成了全面戰略合作,并在行業內首創了 銀行資金存管+余額理財 模式。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等多家商業銀行早已著手尋覓、篩選P2P平臺客戶,謀求合作,但此前因為監管政策缺失,達成的合作寥寥無幾。
杭州某商業銀行業務部經理張先生告訴記者,從銀行收益和風險來看,P2P資金托管業務在銀行業內的爭議頗大。 目前P2P平臺還是魚龍混雜,針對P2P行業的監管細則還沒有落地,未來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合作的P2P平臺出現 跑路 情況,會對銀行(聲譽、資金)造成影響。
不過,張先生表示,從長遠來看,這是塊 大蛋糕 。 不是說收取資金存管的費用,而是它們賬戶上的沉淀資金。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行業 蛋糕 可能會達到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如果說前兩年我們對P2P只看到風險,那么這兩年我們也看到了其中的利好。監管出臺后,網貸行業結束野蠻生長,好的平臺一定會帶來巨大的財富效應。
很多銀行都看中了這塊 蛋糕 ,但由于其中的風險問題,有點覺得 無法下口 。P2P平臺一旦與銀行開展資金托管合作,就會得到銀行隱性的信譽背書,所以大部分銀行都會很謹慎。 張先生說,很多P2P的資金規模并不大,也就在千萬元級別。這類P2P的資金存管利潤不多,與風險完全不對等,所以銀行會更傾向于規模化的平臺,巨型規模的P2P及國有背景的P2P平臺會比較受歡迎。
銀行的技術系統也將面臨挑戰
張先生告訴記者,對于目前很多準備 吃蛋糕 的銀行來說,技術系統不匹配也是個很糾結的問題。 銀行系統要求嚴格,針對P2P平臺進行個性化改造難度較大,很多銀行系統對接都還處于開發階段,要切換還得需要時間。
通常來說,銀行托管部的系統交易都相對數額較大,筆數并不多。而P2P的交易則面臨額度小、分散等特點,給托管業務帶來了很大的改變。我們之前也想過開發一套新系統,但做了一半,擱淺了。
張先生說, 現在我們的想法是與第三方支付方合作進行資金托管,第三方支付出技術和系統,銀行出資質,平臺投資人、借款人賬戶開在銀行。已經有這樣的模式出現了,也有第三方支付在與我們談了。
張葉霞認為,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的出臺對銀行來說是政策紅利,明確得到監管層對于資金存管業務的支持,并且由于是 存管 而不是 托管 ,也降低了銀行承擔的風險,讓銀行更有動力來發展這項業務。
此外,隨著銀行逐漸介入P2P平臺的資金存管環節,小規模P2P平臺的成本承受力將受到挑戰,資信不達標的平臺也將被篩除在外,部分平臺將逐漸被淘汰,P2P行業將面臨一個清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