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對外貿的沖擊,表面上是對外貿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外貿發展方式的沖擊。在有關市場人士看來,中國外貿雖然規模龐大,但既有“內憂”也有“外患”:我國外貿還有一些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的地方;貿易摩擦明顯增多、處在國際貿易分工價值鏈低端、貿易不平衡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我國要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型的發展訴求愈發強烈。
維基泄密氣候談判玄機 美國陰謀論震驚坎昆 多銀行僅供16央企房貸
發改委:12月CPI不會破五 深圳民間吸金泛濫 高回報誘上鉤 專家稱潛在通脹可達30% 579家債主云集太子奶債權人大會 盤點最有出息富二代美女(組圖) BTV長盛:沒通脹就沒有財富增長 在即將到來的“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外貿發展方式加快轉型的關鍵時期。前不久,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對外經貿大學國際貿易學院院長趙忠秀。
外貿轉型須主動而為
記者:后危機時代,我國外貿發展的內外環境更加復雜,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國外貿發展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趙忠秀:從國內形勢看,我國仍面臨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任務,經濟結構升級的壓力將持續存在,社會發展的空間也十分巨大。從國外形勢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全球優化資源配置的步伐加快,競爭日趨激烈,各國經濟的互動越來越強,關聯度越來越高。后危機時代國際形勢錯綜復雜,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歐美發達國家過度消費的模式有所收斂調整,國際需求萎縮,同時國際經濟環境中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
我國外貿自身發展也面臨著一些亟待破解的難題。外貿數量和規模發展較快,質量和效益提高較慢;工業制成品出口技術含量偏低的產品所占比重還較大;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產品所占比重還比較低;外貿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資源、環境、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的約束;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口規模和結構也將持續擴大和優化;隨著外貿規模的擴大,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更加嚴峻。
記者:對外貿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外貿還有哪些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的地方?要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還需要外貿發展方式作出哪些適應性的轉變?
趙忠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味著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相應地,外貿發展方式也要轉變。
記者:加快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是“十二五”期間外貿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如何更好地處理擴內需與穩外需之間的關系?重視發展內需是不是意味著對外需的放松?
趙忠秀:要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長期健康發展,應堅持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相結合,促進內外需協調發展。要破除將外需與內需對立的錯誤認識,內需不足不是由于出口旺盛造成的。
發展內需絕不局限于吃飯穿衣這樣狹窄的領域,我國社會發展需求空間巨大,欠賬很多,大有可為。國際金融危機凸顯了我國穩定外需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重要性。應當進一步穩定出口退稅、出口信貸、出口信用保險等政策,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在品牌建設、技術創新、市場多元化、企業“走出去”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時促進內外貿一體化,降低國內流通交易成本和國際貿易交易成本。
提升服務貿易競爭力
記者:我國出口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競爭加劇,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重災區”。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更好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
趙忠秀:企業層面,要加強中國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避免出口價格過低和市場過度集中引發的貿易摩擦。面對實際發生的貿易保護主義事件,企業應當積極應對,不回避,不搭順風車。政府層面,積極進行雙邊、區域和多邊貿易談判,就貿易摩擦問題進行積極有效的磋商和溝通,為中國企業爭取寬松的外部環境。積極利用區域和多邊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對針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性保護主義措施進行反擊,以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利益。社會中介層面,行業協會要積極發揮組織、協調功能,應對和反擊貿易保護主義,同時監督企業自律,避免不必要的貿易糾紛。
記者:我國貿易不平衡問題仍較突出,長期貿易不平衡不利于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我國外貿發展方式必須要作出哪些主動性的轉變?
趙忠秀: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加快培育戰略型、支柱型產業,發展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品牌、技術和營銷為重點,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大力推動外貿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轉變,實現對外貿易規模、效益同步增長,使貿易商品結構和貿易方式結構更加優化,促進外貿發展從低端要素向高端要素轉型。
記者:成為貿易強國是我國外貿發展的戰略目標。2009年我國出口居世界第一,進口居世界第二,已是貿易大國,那么還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能進入貿易強國的行列?
趙忠秀:嚴格來講我國是貨物貿易大國,要發展成為貿易強國,除了強化傳統優勢以外,必須提升服務貿易競爭力,增強價值鏈優勢。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確立服務貿易在新一輪開放中的戰略地位。加大制造業企業創新力度,創造新型資源優勢,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發揮戰略產業的前向連鎖和后向連鎖的拉動作用,高度重視綠色、低碳經濟發展。
記者:當前,我國處在國際貿易分工價值鏈低端,以加工制造業為主,自主品牌不足10%。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必須更加注重由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轉變。“十二五”期間,較為合理的加工貿易調整的量化目標是什么?當前外貿企業轉型是否具備足夠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為促進外貿企業的轉型升級,國家層面還應該給與哪些支持與鼓勵?
趙忠秀:一方面,有實力的企業將通過集約型發展模式進行技術創新,生產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逐步向國際分工價值鏈高端延伸;另一方面,勞動力資源豐富、廉價仍是我國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中國也會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發展加工貿易、代工、貼牌的貿易方式,延續勞動力為基礎的比較優勢。
目前我國加工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接近50%,“十二五”期間可降至略高于40%的水平,這有利于優化我國企業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地位。對企業的轉型升級,政府應積極鼓勵,在技術升級和創新方面給予更多的政策優惠,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形成創新發展的激勵和壓力環境;鼓勵企業創新自主品牌,為轉型升級的企業提供更優惠和更有保障的融資支持,建立起相應的鼓勵機制。
人民幣適度升值是利好
記者: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似乎不可避免,您對未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有多高,人民幣升值對外貿企業的影響會有多大,外貿企業應該如何應對?
趙忠秀:短期看,人民幣升值不利于中國出口,會降低出口企業利潤,并且可能因出口減少導致國內就業壓力加大,并降低中國吸引FDI的優勢。長期看,適度的人民幣升值促使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淘汰落后產能,有利于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中國外貿結構調整。出口企業應積極使用各種外匯市場工具如期貨、期權、掉期等進行套期保值,提高適應匯率波動的能力,并通過提升產品附加值、提升技術含量,提高議價能力應對人民幣升值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