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西藏邊境貿易是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選擇,是西藏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與多國相鄰,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邊境貿易既活躍了市場,促進了生產,使邊民增加了收入,又可以充分利用西藏的資源優勢,發展多種經營,增加農、林、牧各業和手工業的土特產品加工生產,擴大出口貨源,為西藏增加外匯,積累資金,從而促進西藏經濟的發展。西藏與毗鄰國家發展邊境貿易具有一定的有利條件。
西藏的邊境貿易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限制,其發展狀況呈顯出規模小、水平低的特征,遠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需要相應的措施予以改進。大力發展西藏的邊境貿易,要堅決貫徹“利國、富民、睦鄰、安邦”的發展戰略,按照“平等有償、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思路,認清形勢,抓住契機,明確戰略指導思想,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邊境貿易發展的步伐。
一、進一步加快邊貿體制改革
西藏的邊境貿易特別是中尼之間的邊境貿易體現在樟木口岸,呈現比較繁榮的景象。但是,邊境貿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西藏的邊貿口岸和貿易點仍存在著活躍程度不夠、市場經營項目單調、渠道不廣、貨物批量貿易進展緩慢,在有些貿易點出現滑坡的趨勢,這與西藏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規劃是不相適應的。其原因就是貿易體制不合理。因此,我們在設立管理機構時,應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調整現行邊貿體制,理順各方關系,建立以地方政府統一對外為主,其他層次參與邊貿活動為輔的邊境貿易結構和體制,從而有利于各種貿易形式、各個貿易層次之間的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二、加大投資比例,有重點地改善邊貿口岸的基本設施條件
西藏的邊貿口岸從總體上看,基本設施條件比較差,主要體現在邊貿市場的基本設施、交通運輸、能源供應、食宿條件和郵政通信等方面。這種狀況如不盡快改善,很難在短時期內擴大邊境貿易的規模和范圍,吸引外商投資,打破原有的貿易框架,從而使邊貿停滯在低層次的邊民互市的發展階段。建議在近幾年將邊貿口岸上交的稅收、管理資金大部分返還地方,有重點地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特別是有計劃地加快能源、交通、食宿等方面的建設,以促進邊境貿易的發展繁榮,盡可能為參與邊境貿易的國內外客商和其他邊境人員提供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三、擴大商品品種,提高商品質量,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目前,西藏邊境出口商品仍以初級產品、原材料、土特產為主,盡管西藏的畜產品、礦產品、中藥材等土特產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但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與國內國際市場接軌勢在必行,西藏地區的土特產品終會因其品種單一、質量不高退斥于市場之外。以地毯為例,地毯是西藏的傳統民族工藝品,歷史悠久,用料獨特,織法講究,在國際上廣有市場,尤其是江孜卡墊。但前些年卻失去了國際地毯市場交易熱潮的良機,其主要原因就是品種單一,花色、圖案變化不大,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西藏邊貿而言,也是如此。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是指不放棄甚至要通過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程度、技術含量、產品的質量與檔次,并形成民族品牌等多種方式進一步發揮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優勢的同時,依托兄弟省市的資金、技術援建,加強同兄弟省區的協作,充分發揮“后發優勢”,積極地創造和形成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優勢,大力扶持和發展綠色邊貿和邊境人文旅游等服務貿易的研發。這就要求在鞏固與發展傳統比較優勢產業的同時,注意開拓與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綠色產業和旅游業的競爭優勢,使其成為西藏邊貿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后備基礎,形成邊貿出口的差異化競爭,降低邊貿發展中的不穩定性。對此,我們必須根據邊貿市場的需求,調整產業結構,建立不同類型的出口商品生產基地,生產品種多樣、質量保證的適銷對路產品,帶動西藏邊境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培育商品觀念,繁榮市場經濟。
四、收集和研究鄰國邊境地區的市場供需、資源及邊界政府的政治經濟信息,構建“效益導向型”出口促進體系
要使邊貿獲得穩定、持續的發展,邊貿市場擴大,過貨量增加,必須深入實踐,廣泛地加強對國際市場運轉、信息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只有掌握了市場動向,了解可靠的信息和沿邊國家邊境地區的工農業生產情況和自然資源優勢以及邊境居民在生產生活上的需求,才能因勢利導,揚長避短,發揮西藏在生產、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拓寬思路,擴大邊貿市場。與西藏相鄰的國家中,印度、尼泊爾是我們主要的貿易對象,有廣泛的市場潛力。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兩國的政治經濟情況,經濟文化建設,邊境地區居民在生產生活上的需求。尼泊爾對我國的布匹、衛生紙、鉛筆等需求量較大,而且不征收關稅,對于我方來說處于有利的地位,可以以此來擴大商品的出口量,滿足尼方需求,增加外匯收入。構建“效益導向型”出口促進體系,指的是面對新的邊貿發展形勢與更加嚴峻的國際經貿環境,在加強促進出口工作的同時,出口促進政策實現從“規模導向型”向“效益導向型”的戰略性轉變,即實現從以擴大出口規模為主要政策目標到增加國民福利和促進邊貿可持續發展為主要政策目標的轉變。它既是緩解邊貿進出口大起大落波動的舉措,更是推動西藏邊貿增長方式從數量增長型的粗放發展轉向質量型、效益型發展的一個必要的政策選擇。根據國內外經驗,目前的邊貿出口促進體系主要包括邊貿經營準入管理、完善出口退稅機制、完善金融支持體系、建立完備的外經貿信息與咨詢服務體系等內容。
五、開展多種多樣的邊貿合作方式
西藏地處陸路前沿,接連多國,資源豐富,發展畜、農、工業生產和經濟建設方面具有較大的潛力優勢。亞東口岸的恢復,大大便利了西藏邊貿,使邊貿市場同國內外市場聯系更加緊密,出口量大大增加。一方面可以從初級產品出口為主轉入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出口替代,從而以邊貿為先導,形成以畜產品加工和土特產品加工工業兩個出口創匯骨干系列,并有效地延展產業鏈,產生有力的關聯效應,促使第三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外商前來投資,充分發揮地緣優勢、資源優勢,與外商合資共同經營某種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也可以與鄰邊國家政府聯合起來發展旅游業,推動邊境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另外,結合西藏的區位優勢條件和國家所賦予的特殊優惠政策,實行“雙向推動,邊貿突破”的策略,所謂“雙向推動,邊貿突破”,即加強西藏同內地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技術聯系和協作,增強西藏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推動西藏市場在國內統一市場中的協調運行;加強西藏同國外特別是毗鄰國家的經濟貿易關系,增強西藏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能力,推動西藏市場在國際市場中的協調運行;以邊境貿易為突破口,積極促進對外貿易關系的發展,以此來增強西藏邊境貿易的競爭力。
六、加強邊境貿易的引導和管理
邊境貿易是在相鄰兩國邊境地帶開展的一種特殊的經濟貿易活動。它具有國際性、民族性、傳統性和區域性,涉及面廣,情況復雜。西藏是我國較為特殊的邊疆民族地區,近年來,達賴集團從未放棄“西藏獨立”的野心,我們應加強警惕,使邊貿在健康運行的情況下,促進西藏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要緊緊抓住當前大好機遇,充分發揮邊境地區地緣優勢、人文和資源優勢,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貿興邊,提高商品質量,優化產品結構,穩定提高第一產業,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加速發展第三產業。另外,伴隨邊貿的不斷發展,規模的加大,也應在海關、邊防、公安、工商、稅務等部門配備一定比例的有能力、懂業務的專職人員以加強對邊貿的領導和管理,使之按照我國有關的政策和規章制度有序地運行。
未來西藏的邊境貿易的發展方向總體上應該實行“放寬政策,擴大開發,加快發展”的政策,發展邊民互市、邊境小額貿易、邊境地方政府貿易相結合、相互促進的外向型經濟,關鍵是實現經營思想的轉變,調整經營戰略,積極改善邊貿環境,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轉機建制的步伐,促進公平、公開、有序競爭,以良好的邊貿秩序,逐步建立一批自由貿易區,形成適應雙方市場分工要求、切合實際的經濟結構體系,努力向集團化、綜合化、國際化方向發展。總之,西藏的邊境貿易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帶動全區經濟向前發展的形式,我們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緣、人緣優勢和商品互補優勢,抓住千載難逢的有利契機,捷足先登,時刻注意國際市場與沿邊邊境貿易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提高商品的質量和檔次,隨時總結經驗,改進經營管理方式方法,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積極開拓創新,穩定邊境貿易市場,注意發揮我們的商品優勢,就能夠促進我區邊境貿易穩定持續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