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進口電煤與國內電煤到岸價幾乎已無差異,近期部分廣東電廠未敢簽新的煤炭進口合同。
中國進口煤的數量近期出現大幅縮減。
海關提供的統計分析顯示,10月份,中國進口煤1233萬噸,環比下降近20%。
這一狀況可能還將持續數月。國內最大的煤炭進口商之一的廣東亞太能源一高層12月9日透露,顧慮到進口電煤與國內電煤到岸價幾乎已無差價,近期未敢再簽新的煤炭進口合同。該公司近月的煤炭進口量已經比早前數月進口數縮減超過一半。
不過,受訪分析人士們普遍判斷,即便國際煤價繼續上漲,中國的月度進口量也很難回到1000萬噸以下的水平,2009年確立的年度過億噸的進口格局還將會持續。
正在醞釀中的煤炭“十二五”規劃,據傳將對煤炭產量設置“天花板”,上限數量可能設在37億噸,這一消息倘若兌現,中國進口商們將不得不尋求更為穩定的進口渠道。
限產或致需求轉向進口煤
近期中國進口商們減少煤炭采購的操作改變不了未來凈進口持續的格局。
煤炭分析師李學剛估計,未來數月的月度進口量還將維持在1000萬噸以上,而明年凈進口還將持續,只是高煤價的抑制下,預計明年中國進口煤的數量很難出現明顯增長。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中國2009年凈進口煤炭1.14億噸,排名僅次于凈進口1.65億噸的日本。在當時歐美日韓煤炭需求大幅萎縮的情況下,中國需求支撐起國際煤價。
截至目前,中國的煤炭進口仍然是由許多臨時性的因素驅動的,如庫存重建、西南干旱、國內煤礦整頓和4萬億財政刺激計劃。麥格理的分析報告認為,中國進口煤炭視乎價格而定,不是非買不可。
不過,如果正在討論中的煤炭“十二五”規劃最終要對煤炭產量進行嚴格限制的話,中國對進口煤的依賴可能加深。
政府正考慮在“十二五”期間將煤炭的年產量限制在36億-38億噸之間。而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近期一次講話中也提到,不主張把中國的煤產量增加到每年40億噸以上。
數位受訪煤炭業分析人士介紹,上限量可能鎖定在年產37億噸。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李廷介紹,按這一數字估算,意味著未來5年煤產量的年增量將不足1億噸,而在“十一五”期間,年增量超過2億噸。“如果能耗不能降下來,中國必定要尋求更多的進口煤支撐經濟增長的需求。”他說。
里昂證券近期的報告稱,中國的煤炭儲量約占全球的14%,但煤炭消耗量占全球的47%,是儲量比例的3倍以上,這種增長難以持續。“以1145億噸儲量為基數計算的話,即使中國未來的煤炭年需求增速放慢一半至5%,中國仍將在21年后出現煤荒,除非中國發現大規模的新儲量。”
在2009年中國從煤炭凈出口國逆轉為凈進口國后,中國煤炭市場已經明顯分化為沿海市場和內陸市場兩大塊。
廣東省負責煤炭協調的官員介紹,受運輸瓶頸的限制,兩個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完全不同,沿海市場受國際煤價波動影響更為明顯。今年上半年,廣州港煤炭的積壓,使得廣州港的動力煤報價脫離北方港口的動態,單獨下跌,這在過去幾乎沒有出現過。
廣東是中國進口煤的最主要省份。上述官員說,該省今年進口煤預計將達到3600萬噸,占1.45億噸消耗量的25%左右。
煤炭分析師舒大楓說,簡單估算下來,中國沿海七省市每年的煤炭消費量大約8億噸,今年若以1.5億噸的進口量計算,進口煤占這些省份煤炭消耗量約20%。
內外煤價差逆轉
沙鋼集團一人士介紹,近期高品質的進口煉焦煤的到廠價格已經比國內類似品質的煉焦煤大約貴了250元/噸,“價格差已經完全逆轉,在去年進口高峰時,進口煤到廠價要比國內煤便宜250元/噸。”沙鋼集團近月已經增大了國內焦煤的采購力度,部分替代昂貴的進口煤。
海關的統計分析也顯示,1-10月份,中國累計進口煤1.3億噸,進口平均價格為每噸101.5美元,比去年同期均價上漲超過20%。其中,10月份進口平均價格為每噸111.7美元,同比上漲41.2%,環比上漲4.2%。
煤炭進口商之一的廣東物資集團一人士介紹,國際煤價的持續攀升致使近期進口煤風險加劇,該公司近期已經遭遇進口煤的成本價格高于合作電廠的報價。他稱,近期都沒敢簽署新的進口合同,預計要到明年3月份之后觀測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價格變化,再做定奪。
電廠購煤的報價低與其存煤水平偏高不無關系。前述廣東省負責煤炭協調的官員介紹,截至目前廣東省內電廠的存煤可用天數還保持在20天以上。
有受訪分析師也透露,雖然近月官方已經不再公布重點電廠的存煤數據,但據各地反饋的信息,重點電廠的存煤可用天數仍然處于比較高的位置,華東地區庫存水平稍低。
也有分析師稱,中國連續兩年成為煤凈進口國,但進口依賴程度仍較低,中國可增加海外煤源的投資,以便應付可能出現的供煤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