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市場經濟地位”和“貿易保護主義”成為第三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上反復出現的熱詞。
21日,第三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說,中國支持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采取的一攬子金融穩定措施,并希望盡快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稱,中國比較關心歐債危機能否被控制,尤其是明年第一季度債務危機發展情況。
歐方則回應,爭取早日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委員會經濟與貨幣事務委員雷恩還重申,中國需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
熱詞一:歐債危機
王岐山昨日指出,中國不僅支持歐盟和IMF的金融穩定政策,還采取了行動幫助歐盟抵御主權債務危機。“歐盟成員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積極抗擊債務危機,我們希望這些措施能夠很快生效。”
法新社稱,此前中國曾呼吁支持希臘,而后在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葡萄牙期間曾傳出消息,中國有意援助葡萄牙抵抗危機。葡萄牙《企業報》上周曾稱,中國有意向在明年第一季度購買40億至50億歐元的葡萄牙國債,相當于葡萄牙需要再融資額的三分之一。
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21日警告,將把葡萄牙主權債務評級下調一至兩個等級。
陳德銘昨日說,中國關注歐盟是否有能力控制債務危機,以及成員國的共識是否能轉化為實際行動帶領歐盟走出困境。
熱詞二:高技術貿易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說,總體來講,主權債務危機出現后,歐洲進口需求可能會降低,向中國出口的需求會增加。
曲星特別提到,由于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政策,影響到很多歐洲軍民兩用高新技術出口中國。“如果歐盟能從戰略角度看問題,放寬這類技術對中國的出口限制,將使中歐貿易狀況更加健康平衡。”
事實上,曲星的觀點正是中方的關切。
陳德銘昨日指出,今年以來歐盟對中國產品發起了幾起貿易調查和貿易保護措施,力度非常明顯,中國企業損失不小。陳德銘希望歐盟放松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
歐盟在今年9月對中國數據卡發起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三種調查,涉及中國企業出口額約41億美元。陳德銘稱,目前涉案雙方企業已經初步達成諒解協議,并向歐委會提出撤訴申請。中方希望歐委會支持中歐企業界合作,盡快終止三項調查。
陳德銘透露,中歐雙方同意,盡早召開中歐高技術貿易工作組首次會議。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陳新介紹,歐洲是中國最大的海外技術來源地,而美國在科技輸出這方面并不如歐洲開放。
熱詞三:市場經濟地位
對此次中歐經貿對話,路透社稱,這是一個解決中歐貿易爭端的機會。近期,不少歐洲企業指責中國不夠開放市場,在知識產權和政府采購方面外資企業受到不公正待遇。11月9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題為《貿易、增長與世界事務》的對外貿易新戰略,提出在未來5年將采取“更加強硬”的策略為歐盟企業開拓海外市場。
陳新評價,此次中歐對話氣氛比較積極,著眼于未來和長遠發展,對解決一些爭議問題有幫助。“中歐間貿易正在恢復,年底應該能到2008年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向中國的出口金額開始增加,而美國對華出口效果并不明顯。”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中歐雙邊貿易額達到433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3%,中國成為歐盟第二大出口市場,而歐盟已連續6年穩居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陳德銘昨日指出,今年中歐經貿水平已經恢復到2008年以前水平,“中歐關系是健康平衡的”,并預計今年中國對歐是貿易小順差平衡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