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輪胎行業頻頻遭到國際上的貿易救濟調查。僅在去年,美國對中國發起特保調查后,示范效應隨即出現。2010年5月,印度、巴西、阿根廷也緊隨其后對中國發起調查。
世界貿易組織(WTO)12月13日宣布,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采取的過渡性特保措施并未違反該組織規則。
對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出在2004年至2008年間中國進口輪胎數量“迅速增加”導致輪胎行業受到沖擊,WTO仲裁委員會認為這一說法成立。
12月15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就WTO對輪胎特保案的裁決一事表示:“中方對于專家組的裁決報告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表示高度關注,商務部的專家團隊也正在研究這個報告,并準備適時提出上訴,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利益。”
上訴意義在于防止“示范效應”
北京市律師協會競爭和反壟斷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美輪胎特保案中方代理律師楊晨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說:“與反傾銷相比,‘特保’措施的門檻低、彈性大、易實施,只要進口國認為來自中國的產品對其造成‘市場擾亂’,即可以啟動‘特保’措施。因此中國一定要上訴,避免該裁定帶來示范效應。”
“特保”是貿易救濟措施中的一種,是在WTO框架下專門針對中國的出口產品采取的限制措施,具有很強的歧視性。同反傾銷、反補貼相比,國際上比較少用。
中國加入WTO議定書的第16條規定,“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在加入之日后12年終止。中國是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的,按照該規定,特保措施將于2013年12月11日自行終止。但是楊晨和對外經貿大學WT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都認為該條款對時間的約定并不明確。12年的規定可以理解為其他國家之前采取的特保措施最晚將在2013年12月11日自動終止,也可以理解為在2013年12月11日前發起的針對中國的特保措施都將有效。如果是后者,對中國來說極為不利。
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在美國前總統布什在任時,美國產業界總共發起6起特保案,其中兩起未獲國際貿易委員會和貿易代表辦公室認可,另外4起被布什否決。而去年奧巴馬政府的裁決開了個不好的頭。
屠新泉對記者說,專家組裁定美國在輪胎特保案中的做法符合WTO規則,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好的示范效應。美國國內其他行業會效仿輪胎特保案的做法,向政府施壓,這將對中國的出口非常不利。
不過在中國社科院美國所一位專家看來,這種可能性比較小。他認為奧巴馬之所以于去年批準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關于輪胎特保案的裁定,在于當時美國國內經濟受金融危機影響,就業率下降,而且當時奧巴馬政府需要在國內推行醫保改革,需要以此為砝碼爭取國內相關利益集團的支持。而現在奧巴馬的醫保改革方案已經順利通過,奧巴馬沒有必要再同意其他行業采取針對中國具有歧視性的特保措施,給中美兩國的經貿關系蒙上不必要的陰影。
輪胎業成貿易救濟調查重災區
其實國際上針對中國輪胎業頻繁提起貿易救濟調查不只發生在去年。
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2001年以來,隨著我國輪胎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出口比重不斷提升,埃及、印度、委內瑞拉、秘魯等國相繼對中國出口的輪胎提起反傾銷調查,同時,美國和歐盟等部分國家和地區開始設置更為嚴格的輪胎進口技術標準。中國輪胎行業成為國際貿易中反傾銷頻率最高、次數最多的行業之一。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會長范仁德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說:“國外之所以頻繁地對我國輪胎出口發起貿易救濟調查,一方面是因為我國輪胎出口在國際上占有率迅速提高,尤其是在世界經濟出現衰退的情況下,一些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產業,往往會濫用貿易救濟措施。另一方面,由于我國輪胎產業產能已經出現結構性過剩,出口的輪胎制品大部分為低端產品,該領域國內企業競爭激烈是競相壓價所致。”
然而,在2005年南非對我國輪胎發起反傾銷訴訟之前的貿易救濟調查中,中國的輪胎企業很少積極應訴和抗辯。
長期從事國際貿易摩擦爭端訴訟業務的北京律師王磊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反傾銷的訴訟從最初調查到最終判決一般需要15至18個月,訴訟費用加相關費用為20至40萬美元。由于這些企業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再加上出口金額較小,影響不大,基本上沒有進行任何抗辯,就被裁定為反傾銷成立,征收了高額的反傾銷稅,就相當于喪失了這些國家的市場。
2005年,在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的組織下,中國企業積極應對南非的反傾銷訴訟,最終使南非國際貿易管理委員會作出終裁,對出口到南非的整個中國輪胎行業不征收任何反傾銷稅。
對此,楊晨建議,在其他國家發起“兩反一保”調查時,中國企業應當積極應訴,頑強抗辯,而不是坐以待斃。“現在全球經濟是一體化的。一旦在某一國家提起的貿易救濟調查中,如果保持沉默或放棄應訴,則被默認為存在傾銷行為,其他國家可能就會紛紛效仿,如此一來,企業要放棄的市場會越來越多”。
楊晨介紹說,在一些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中,如果應訴企業過多,調查全部企業的負擔過重,則會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一般是依據最大進口量來選擇應訴企業。為此,行業的龍頭企業應當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來,積極應對調查。
為了使中國輪胎企業更好地應對貿易救濟調查,范仁德介紹說,橡膠工業協會一些設立了專門的部門搜集相關的信息,研究應對措施,為企業積極應訴提供服務。
企業積極調整應對輪胎特保
記者從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獲悉,2010年1月至10月中國出口美國的轎車輪胎為2595萬條,同比下降25.5%;出口額8.4億美元,下降23%。可見輪胎特保案對中國輪胎業的出口影響還是很大。
不過,針對輪胎特保案造成出口美國產品下滑的局面,相關輪胎企業已適時作出調整。山東福臨輪胎總經理劉自金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說:“雖然專家組裁定中國敗訴,但是對企業來說已經沒有太多負面影響了,因為我們企業在這一年中相關的調整工作已經到位了。”
福臨輪胎是國內最大的輪胎貿易出口商,其應對特保案的做法也是國內企業的一個縮影。劉自金說,為了避免輪胎特保案對企業的出口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企業對產品結構和出口市場都作了一系列調整。
他向記者介紹,在產品結構的調整上,對于美國市場,一方面加大出口不在美國特保范圍內的輪胎產品的數量(特保案征稅范圍為: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另一方面提高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主打美國的高端市場。“高端產品雖然要被征收關稅,但是由于我們成本低,同韓國、日本出口美國的產品相比較還是有很強的競爭力。輪胎特保案之前,我們出口美國金額占總出口金額的15%至20%,由于提升了產品品質,現在出口金額提升到25%。出口金額也由特保案之前的2000萬美元,提升到今年的7000萬美元。”
除此之外,福臨輪胎還調整產品的出口市場,加大了對中東、歐洲、拉丁美洲國家的市場開發力度。企業的積極應對不僅沒有喪失市場,反而助推了企業的技術革新,并擴大了其他國家的市場。
不過也有一些輪胎企業由于出口受阻,被迫轉為內銷,對國內橡膠輪胎市場造成嚴重沖擊,導致輪胎產品市場價格下降。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輪胎庫存同比上升57.7%,庫存增幅已明顯高于產量、產值和銷售收入的增幅,而且呈上升趨勢;上半年產品成本費用同比約上升30%,效益已明顯下滑;虧損企業增加,虧損面達20.9%。我國輪胎產業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凸顯出來了。
為此,今年10月11日,工信部出臺了輪胎產業政策,嚴格設定了我國新建、改擴建輪胎項目的門檻,同時對輪胎企業的技術、品牌、進出口等作了多方面的規定。但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政策具有遲滯性,我國輪胎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很難在短期內得到解決。
范仁德說,我國輪胎企業要在國內市場出現結構性產能過剩、國際市場貿易救濟調查頻發的環境下立足和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將是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