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輔料的國產化對國內整個光伏產業和產業鏈意味著什么?作為下游客戶的硅片和組件企業無疑最有發言權。
“隨著中國光伏龍頭企業在組件、終端市場取得優勢,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在中國整個光伏行業已形成一個大生態。原來談光伏,可能僅僅從組件到電池片制造再到多晶硅這一條產業鏈,但現在卻對很多橫向的產業也有了促動。”阿特斯陽光電力董事長瞿曉鏵在談到光伏國產化的問題時如是說。
他告訴本報記者,在四五年前,光伏組件輔料都是采購自國外,而現在已逐步移到國內。這對光伏成本下降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僅從封裝材料來看,就可使組件成本下降10%-15%。
在他看來,國產化對產業的促動十分明顯,如太陽能封裝材料的國產化就對很多高分子化工行業產生大量新的需求,高透光的鋼化玻璃國產化后對特殊玻璃制造也形成強大的需求。此外,光伏組件制造對特種鋁材也會產生很大需求。
“最終,輔料、設備國產化程度的提升將使得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在光伏企業身邊逐步建立起來,產業鏈的效率會由此大幅提高。”瞿曉鏵認為,隨著這一生態的形成,光伏行業將開始具備一種從成本、質量保持持續競爭力的先決條件。而這將使中國光伏產業在未來能抵消人民幣升值、社會福利提高等不利因素,令光伏在未來5年、10年乃至20年中都保持全球性的競爭優勢。
他表示,歡迎并支持設備國產化的趨勢。
“整條產業鏈中有的德國人做得好、有的瑞典人做得好,有的中國人做得好,這都很正常。我們需要的是光伏行業的全球共贏。只有共贏,才能長久平衡地發展。”瞿曉鏵對此頗為清醒。
他表示,公司在選擇供貨商時主要還是看性價比,“既然引入國產化的設備和輔料,就是因為性價比已經達到一定程度。”
事實上,翻開中國光伏產業的編年史,可清楚窺見一條從最早的組件、電池到硅片再到硅料的國產化軌跡。如今,隨著設備和輔料也實現國產化,中國光伏產業生態的最后一塊“拼圖”即將補全,而中國光伏企業在面對輿論關于國內光伏業“兩頭在外”、關鍵技術缺失的詬病時,也終于可以揚眉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