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香港貿發局和中國企業家雜志社共同主辦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2010香港論壇”于2010年5月19日-20日在香港舉行。上圖為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劉佩瓊。
劉佩瓊:貨幣基金會預測今年世界經濟的增長是4.2%,發達國家只有2.3%,新興國家是6.3%,中國是9%,中國去年提出要保8%,達到了8.7%,今年還是8%,不用保了,一定超越的,因為9%是沒有問題的,IMF也是這樣認為的,中國會達到9%。
從2000年到現在,世界GDP增長了24%,用了8年的時間。世界的貿易增加了50%,貿易的增長快于GDP的增長,現在就有一個問題,歐美出現了金融風暴,結果去年的貿易額減少了,現在就提出問題,現在是否到了亞洲的世紀,亞洲的市場是否可以取代歐美的市場,支撐持續的增長。
我就提出該問題,請大家思考。如果看世界貿易的狀況,整個世界貿易情況是美國的份額在下降,特別是美國的出口只有13%,進口是18%,因此赤字是非常厲害的。
歐盟的貿易額占世界的41%,進出口42%,亞洲區現在不差了,整個進出口達到27%,出口27%,進口也是差不多27%,亞洲區是否會持續的增長,我從結構性的問題來談,歐洲超過40%的貿易額,其中70%是在7個成員國之間的貿易,30%是其他的區域。
亞洲包括東亞和日本,我們的出口65%是區外,只有35%是在區內。中國2010年1月1日跟東盟建立了10+1自由貿易區,是否會成為我們的增長點,從比例和結構來看,是否這樣可以改變格局,區內的貿易會超過或者是比例增加和取代歐美的市場。
剛才馬總提到了宏觀的問題,亞洲區域的內需,中國的內需是否會變成主要的購買力。一直以來依靠外面的市場,用的是廉價的勞動力,剛才項教授提到了區域內的人是貧富相差很厲害的,去年和今年國家在應對金融風暴之后,采取的是什么樣的方法,就是刺激內需。給予補貼購買電器和汽車,可以維持多久,只能是一次的,如何讓我們的人真正的消費,有的講者提到了如何增加消費,如果要增加消費,用怎樣的辦法。我認為政府的做法不是根本的辦法,國內又提出了二次分配,搞社會保障體系,讓錢幫助窮人和有需要的人,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功的發展經濟,尤其是北歐的情況,經濟未能發展的很好,怎樣才是對的,怎樣創造人們的購買力,第一次的分配要對,就涉及到國家增長的模式。我國的模式是做大做強,誰都會講,就是要做大做強,是否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模式,做企業就要做大做強,但是市場經濟最重要的是給所有的人機會,給所有的人做生意和發財,香港和美國都是這樣成功起來的,應該要創造企業的環境,創造自由競爭,鼓勵中小企業,給他們最大的方便,現在的發展方向是錯誤的,應該鼓勵自由競爭和中小企業發展。
因為政府認識的錯誤,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問題是這樣產生出來的,因為政府是建設型的,改革開放前是管治型的政府,現在政府要收大量的稅,要建設基礎設施和港口,目前就是建設型的政府,事實上市場經濟好的政府是盡量少干預經濟活動,給企業自由度,讓企業自由的發展,而不是政府將壟斷性的企業控制,從而成為稅收主要的來源。
亞洲區域的政府沒有中國如此的雄心,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亞洲區如果要取代歐美的話,我認為差得還是很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