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經濟復蘇前景仍不確定的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的浪潮更加洶涌。其中以2010年8月26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強化貿易救濟措施的14條建議(以下簡稱“14條建議”)最為典型。“2011年美國的貿易救濟措施會更加強化,美國商務部的‘14條建議’就是一個信號。”羅漢偉說。
國際貿易專業律師郝俊波認為, 14條建議中的多項改變將加大中國企業對美出口時遭遇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法律風險。
首先,14條建議中采取新的計量方法計算,而非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的工資水平。郝俊波認為,這意味著在中國企業遭遇的反傾銷調查案件中,在認定產品“正常價值”時,將不再按照中國實際工資水平予以確定,而建議采用的替代工資水平無疑會使“正常價值”提高,可能被認定的傾銷幅度將大大增加。此舉將進一步削弱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對于我國東南沿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如紡織業、玩具業而言沖擊更甚。
其次,14條建議中取消給予單個外國出口企業在特定情況下的反傾銷或反補貼豁免。根據現有規則,如果外國單個出口企業能證明自己連續三年未發生傾銷行為或連續五年未接受非法補貼,可免受相關貿易制裁。但根據14條建議,這樣的做法將被叫停,即便是有三次年審過關,這些企業仍會留在“黑名單”上,只不過其承擔的稅率為零,一旦商務部發現新的不公平貿易證據,這些企業的懲罰性關稅就會被上調。
這樣的新規定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是不利的,美國政府的貿易保護行為給大量中國企業貼上了“傾銷”和“補貼”的標簽。美國今后可以無須經歷冗長的司法程序而恣意對這些企業進行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