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外部環境對中國民營企業的考驗尤為嚴峻。人民幣升值對出口型企業的打擊、沿海地區的“用工荒”、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資本市場與樓市的誘惑,讓很多民營企業的發展變得充滿變數。
在中國,與市場接軌最緊密的往往是民營企業,它們經常能把握先機,先于其它類型企業做出戰略調整。在中國謀求經濟轉型的當下,作為“船小好調頭”的民營企業,轉型將成為未來發展的唯一出路。
為了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去年國家相關部門先后出臺了“新36條”等支持措施,面對新的發展機遇,中國民營企業有理由、有信心為國家“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難以為繼的盈利模式
經濟轉型,中國已經談論了30年,可是仍然在艱難進行。
長期對中國中小民企生存環境進行調查的錫恩咨詢公司的姜汝祥博士表示,國家助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事實上已有十多年,為何效果不顯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企業沒有真正形成自主創新的內生動力,資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依然偏低,沒有形成對企業的倒逼機制。
他認為,如果企業按照目前這種經營模式還能夠繼續掙錢,那么轉型必然是挺難的。目前,許多企業在舊有的發展方式下已經很困難了,他們目前的利潤空間很大程度上只能來源于兩個因素——靠簡單的對勞動力的壓榨去獲得利潤和降低對產品的質量要求。
同時,隨著匯率近期連創新高,外向型制造企業也更是雪上加霜。本月13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中間價再次刷新最高紀錄,1美元對人民幣6.5997元,再度創下匯改以來新高。許多廠商與客戶即使簽訂了合同,可是隨著原材料和匯率的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出口企業的老板仍可能面臨著虧損。
“原材料價格高漲,近期匯率又日日升,就算比之前提升了5個百分點,但接得越多,虧得越多。”這幾乎是所有出口型企業的共同心聲。近期的匯率連創匯改以來新高之勢,如同鞭子一樣,不斷抽打著中國大量出口企業敏感的盈利線。
例如,芭比娃娃的生產成本是1美元,在美國沃爾瑪超市標價10美元,中國的制造業工廠要從這1美元的成本價中賺取利潤,而美國則在包括產品設計、物流運輸、批發經營、終端零售這些環節獲取了9美元的價值。
像這樣的在1美元里壓榨利潤的“中國制造”遠銷世界各地的同時,我們的環境也正遭受著無法彌補的惡化。什么叫轉型?不是讓這部分企業不去做原來的產品,而是要謀求更具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由原來的高能耗向低能耗轉變,由原來低成本的人工和原材料向技術創新和管理要利潤。不管是芭比娃娃還是牛仔褲的悲哀,單靠沒有品牌與創新的競爭方式已經飽受詬病。
錫恩管理咨詢公司曾總結:中國民營企業未來會面臨四大“天花板”。第一是人民幣的升值,這會讓出口型企業的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第二是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這會讓相當一批中小型企業舉步維艱;第三是員工工資上漲導致的勞動力成本上升,靠廉價勞動力賺錢的模式走到了盡頭;第四是企業管理層與員工的對立,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中管理層脫離一線,管理方式粗暴,造成了勞資雙方的對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經濟發展方式不轉變,未來會有40%左右的民營企業面臨死亡或被淘汰的危險。
經濟轉型成為趨勢
過去,無論是從國際貿易領域還是國際投資領域,中國的民營企業都令世界刮目相看,特別是跨國收購國際知名品牌給民族產業的復興帶來了希望。然而,一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既給世界經濟蒙上陰影,也延緩了中國民營企業前進的步伐。
前兩年,經濟學家樊綱曾提出,從技術進步發展的角度,中國只有先做好世界工廠,才可能做好世界實驗室,服務業才有可能有更好的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才可能穩固。中國將來還需要轉移出兩億到兩億五的農業勞動力人口,才可能解決現在的收入差距問題。而轉移農業勞動力人口的最有效方式,便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具有多層次性和不平衡性。但是,我們的對外開放和參與國際分工不能長期停留在這一水平上,不應只依靠發揮勞動力便宜的比較優勢,而應在發揮比較優勢的同時,努力提高競爭優勢,將利潤的獲取不要僅僅停留在制造這一環節。
我國民營經濟的主體是中小企業,目前中國的中小企業數量已經超過1億家,占中國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上繳稅收接近國家稅收總額的50%,中小企業還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
一份民建中央專題調研報告《后危機時代中小企業轉型與創新的調查與建議》,卻引起人們對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現狀的關注與不安。這份報告透露,中國中小企業目前平均壽命僅3.7年。而目前,歐洲和日本企業的平均壽命是12.5年、美國企業8.2年、德國500家優秀中小企業有1/4存活了100年以上。在一家媒體日前舉辦的中國民營企業創富榜評選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各項主要經營指標上均占據了絕對優勢,名列創富榜主榜和經濟責任榜榜首。作為一個創新型科技企業,華為公司超越了連續多年占據創富榜首位的傳統鋼鐵制造企業——江蘇沙鋼集團,與華為公司一起進入十強的還包括美的集團、比亞迪、聯想、中興通訊、三一重工等企業,這些企業無一不是近年來在研究開發上進行了巨額投資的創新型企業,而過去在創富榜中上榜的民營企業基本集中在房地產、外貿零售和服裝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似乎正反映了我國當前產業轉型的發展趨勢。
找尋新力量:創新與管理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指出,經濟發展的出路就在于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提高勞動特別是具有知識和技術的勞動在增長中的貢獻,換句話說,就是要從粗放增長轉向集約增長。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企業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
中國經濟的崛起需要依賴不斷的技術創新,創新不僅使企業擺脫價格接受者的被動地位,而且更可以在一定時期內獲得超過機會成本的超額利潤,即“先驅者利潤”,從而使企業走上不斷壯大之路。對于民營企業而言,技術創新是出路也是優勢。
有研究表明,大約有70%的重大創新是由已被認識到的市場需求驅動的。我國的民營經濟誕生于競爭性產業領域,民營企業的產權特性和運行機制決定了它是以贏利為目標的經濟體。現代的市場競爭已經由過去單純的價格競爭為核心轉變到以創新競爭為核心,由于民營企業固有的制度優勢,使其終將成為我國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
專家指出,技術創新的主體則是人,一個企業對人才的重視則體現在管理上。但是目前更多的是眾多的民營企業還缺乏專業管理意識,不明白“管理出效益”的真諦。過去民營企業多是由白手起家開始,同時也由于沒有規范的管理運作體系,在崗位設定和人員操作流程設定上存在經驗判斷,沒有辦法合理評估人員能力與工作量,崗位職責模糊,無形中人為制造了企業的內部管理問題。事實證明,一個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往往是優秀管理的先行者。
專家研究發現,對于企業的發展有三點是最關鍵的:一是從源頭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二是對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做出正確判斷,做出正確的決策;三是指引企業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重要的地方。
2011年中國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將成為實際行動,而經濟轉型對民營企業極為有利。民營企業要實現歷史性的發展,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無論是從產品、技術、設計,單純地依靠模仿和代加工永遠不會強大起來。因此,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是民營企業實現突破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