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深圳玩具出口再次穩居全國第一。
今年一季度,深圳紡織服裝出口居全國大中城市之首。
深圳玩具企業在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大好風光之后,由于種種原因行業發展卻走在了十字路口。
近期結束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美雙方就人民幣匯率低調表態,這被業內人士解讀為“預示著人民幣升值預期被延后”。深圳加工貿易企業再次贏得了寶貴的轉型時間。面對今年以來歐元貶值、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造成的利潤流失,“重裝上陣”已成深圳加工貿易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抉擇。
企業難以承受升值之“重”
4月份一篇在網上廣為轉載的文章《人民幣升值5%,一半紡織服裝企業將倒閉》指出:紡織行業,好企業一般的利潤率在5%左右,相當部分企業則只有3%。如果人民幣升值1%,近20%的企業就到了利潤平衡的拐點;如果升值5%,估計一半以上的企業面臨倒閉。
這雖然有點危言聳聽,但現實情況確實不容樂觀。“目前低利潤下,如果人民幣短期內大幅升值,大量沒有品牌、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就會陷入困境。”深圳華絲公司總經理翟小平說。
來自商務部和出口行業協會的壓力測試表明,如果人民幣短期升值3%,約占中國出口總額六成的家電、汽車、手機等行業的企業利潤將下降三至五成,議價能力低的中小企業將面臨虧損。記者了解到,深圳玩具、紡織服裝、塑膠、五金等行業的加工貿易企業平均利潤率在5%至8%,很多中小企業利潤率在2%左右,接的單僅能保本。若人民幣升值3個點以上,足以造成規模以上企業失血和中小企業的生存危機。
業內人士分析,最近歐元一路貶值15%,可以說是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一場預演。對此,深圳服裝行業采取的態度是短期觀望,接單要議價,簽短單避險。因為如此高的貶值幅度讓出口歐洲無利可圖。但長期呢?企業負責人沖記者搖頭苦笑。
市玩具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05年至2008年人民幣緩慢升值期間,加之金融危機襲擊,接單減少、利潤稀釋,玩具加工貿易企業從800家關停至500家,淘汰率近四成。
作為全國塑膠行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2009年深圳塑膠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產值590億。而全市塑膠企業95%以上為中小企業,加工貿易企業占據半數,創新和研發能力弱。這樣的企業極可能面臨生存危機。
同樣,出口業務占三成的深圳五金行業以小企業為主,來料加工居多,自有品牌很少,融資能力差,利潤率低,對人民幣升值的抗壓能力同樣薄弱。
今年一季度,深圳紡織服裝出口逾23億美元,居全國大中城市之首。但考慮到棉紗、金屬配件等原材料的漲價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業內人士對未來市場充滿擔心。一位多年涉足加工貿易的人士稱,歐美客戶也了解到中國加工貿易的難處,會適時考慮漲價,但這與企業規模和雙方親密度有很大關系,不具有普遍性。
行業轉型進入“現在時”
深圳加工貿易企業面臨的困境包括歐美經濟復蘇緩慢、國際貿易壁壘漸高、人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幣升值等。巨大壓力之下,加工貿易企業更積極主動地尋覓轉型升級之道。日本和韓國的經歷表明,在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步喪失后,需要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知識產權,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據了解,深圳加工貿易企業目前正在進行的升級轉型,采用或計劃采用的方式包括:發展生產服務外包、涉足供應鏈上游生產、加重內銷、培育品牌等。
大型玩具制造廠寶德的廠長薛小偉從事玩具加工貿易多年,經歷過2005年至2008年的人民幣逐漸升值,也應付了歐美逐漸抬高的檢測貿易壁壘,他表示要將加工貿易繼續進行下去,但“打法”必須改變。要么進行產業提升,集中生產科技含量較高的聲控、電動等高檔電子玩具;要么實行產業輸出,隨著東南亞各國政策更有利、投資環境更穩定、基礎設施趨向完善,在東南亞建廠,外包制造環節,國內總部則負責運營、設計和管理,降低成本。
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深圳服裝行業在金融危機前就開始了從OEM向ODM(設計―制造)的轉變,規模企業都擁有自己聘請、培育的設計師團隊。比如維珍尼國際,自主研發的超聲波無縫技術受到國際頂尖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等青睞,為對方貼牌生產的同時,企業多達500人的品牌設計師團隊還代工設計,占據了產業鏈中價值更高的一環。目前,全市近30%的加工貿易企業從事ODM,產業及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此外,國內市場也是加工貿易企業在轉型期間釋放產能、拓展空間的戰略要地。在深圳玩具行業,原本無意拓展內地市場的港資企業,今年以來越來越多地商討內銷事宜;中星華電子公司原本八成訂單在海外,去年以來迅速轉身,目前八成業務在國內,并且實現了逆市增長;鍵盤加工企業熱鍵的產品原來全部貼牌外銷,現在以自主品牌“雷柏”暢銷國內市場,在權威機構評選的排行榜上居業界第三。
據初步統計,目前全市10%左右的加工貿易企業擁有自主品牌,OBM(自主品牌加工制造)業務逐步開展。在加工貿易企業的自有品牌中,國家及省市名牌就有近百個。
多管齊下緩解轉型“陣痛”
業內人士認為,多年接單生產的慣性,會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下去,加工貿易從“埋頭工作”到“四顧尋路”,企業還需要更多的主動性與戰略規劃。比如,加工貿易企業在設備、質量、管理方面基本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但若轉向內地市場,就需花費大量人財物資源用于品牌打造、渠道建立、售后服務等方面,而這些原本是加工貿易不需要“操心”的。
時間緊迫。生產服務外包尚需等待東南亞產業環境的成熟,選址、建廠無法一蹴而就,工人素質、技能的培養也需要時間;代工設計則牽涉到中西文化差異的問題,尤其是服裝、玩具類“潮”產品,國人的設計思路能否與歐美消費者的審美契合還有待磨煉;內銷則依賴于內需能力、品牌知名度和渠道,這都是地地道道的長期任務,投入較大與前景不明并存。
幸而,在這場升級轉型的中長跑中,企業、行業、政府一直在努力。
為支持包括部分加工貿易行業在內的傳統優勢行業升級轉型,深圳市政府近幾年持續投資1.6億興建了7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產品研發、人員培訓等服務。如服裝研發中心開設設計課程,累計培訓6000余人次,并培養出一批行業急需的實戰型高級設計人才。
升級轉型離不開資金支持,這在加工貿易中小企業中尤甚,看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還需拓寬。創業板的推出可一定程度解決融資問題,但范圍仍有限。針對現狀,深圳一些中小企業主提出整合資源、兼并重組,“讓出控股權,換取發展權”,以較小的股權存量換取更大的資本總量,向有實力的企業集中。前不久,深圳市五金商會聯合深圳中航集團,成立了深圳市中航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為會員企業開辟短期融資服務,解決技術創新與品牌建設的資金難題。由于相對熟悉行業情況,該小額貸款公司也相對放松貸款條件,會員企業以設備或庫存就能及時融到60萬至250萬元不等的款項,50萬以內當天就能拿到。
產業升級方面,市科工貿信委有關負責人舉例說,以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為龍頭,我市正吸引玻璃濾板等一批國際配套項目落戶,形成平板產業的良性循環。像這樣的產業鏈高端項目、缺失環節,是深圳當前最需要的,也是未來幾年招商引資和結構調整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