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駐華商務代表謝爾蓋·齊普拉科夫今日在俄新社主辦的記者招待會上,評價俄對華出口情況時說,目前“在出口商品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情況下,出口量呈上升趨勢”。
去年同期,俄對華出口產品總量有所增長,比如原油、木材、有色金屬等,并且價格都保持原來水平,但今年不同,出口量繼續增加的同時價格有所上升。今年前4個月俄羅斯對中國的石油出口量同比增加了近30%。 據齊普拉科夫介紹,“前四個月石油實際出口量為580多萬噸,同比增長29%,石油出口收入增長了50%”。
據他估計:“同步增長的趨勢、有利的市場價格形勢和供應量的增加為俄羅斯年初的出口增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去年一季度,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俄中貿易一度陷入低谷,進入2010年以后,兩國貿易額逐步恢復并有所回升,用齊普拉科的話說,“目前正處于快速恢復階段,而且,俄對華出口的恢復速度較快。”統計數據顯示,第一季度俄中貿易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2.5%,達到了119億美元;前4個月兩國貿易額增長57%,達到160多億美元。
齊普拉科夫說,“從已公布的一季度和前4個月數據看,兩國貿易額增速比我們預料的要快。”其中,前4個月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增速在45%左右,電子機械產品增速較快,達69%,日常商品也有所增長。
在中俄經貿形勢向好情況下,有專家估計,2010年兩國貿易額將達到600億美元。但齊普拉科夫對此并不樂觀:“客觀看待目前國際經濟形勢,金融危機還沒有結束,什么時候結束還都不好說,盡管俄羅斯國內經濟已經有一些復蘇信號,但只是信號,而非根本性的好轉,通脹有所下降,但通脹率還比較高,因此今年實現這一目標有點難。”
“試試看吧!”齊普拉科夫說,“500億美元,應該沒問題”。
去年俄羅斯切爾基佐沃市場的關閉在中國引起轟動,坊間有聲音認為這一事件“對雙邊貿易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中國對俄出口量下降。齊普拉科夫并不贊同這種說法:“這不是中國出口下降的原因”,未來,兩國貿易,不應該再采取這種“大市場”的發展方式,盡管這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如果還通過開設類似切爾基佐沃這樣的新市場來解決,無疑是“殺雞取卵”。
從長遠看,“必須結束市場這種貿易形式,走入正常貿易體系中來。中國商品應該通過連鎖店進入,通過所有必要的海關程序。盡管轉入“連鎖店”這種合作形式需要時間以及中國公司的一定投資。”齊普拉科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