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6年,中國再度出現季度逆差。海關總署4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一季度實現貿易逆差10.2億美元。
外貿系統人士將這一小額逆差歸因為兩點: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明顯上漲,原油、鐵礦石等中國主要進口商品進口額出現明顯增長;國內長期以來的“獎出限入”外貿思路已出現根本性調整,擴進口、減順差是當前外貿政策的著力點。
大部分受訪人士雖然認為小額逆差的格局可能還會在二季度持續,但預期全年出現貿易逆差的可能性并不大,全年的貿易順差有望控制在1000億美元以下。
而1000億美元左右的順差規模一直被外貿系統作為衡量貿易基本平衡的關鍵評價指標。
小額逆差面前,以紡織服裝為代表的商品出口退稅率是否要下調的爭議預計將暫時擱置。
消息人士4月11日透露,當前高層對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思路是:有保有壓,總量不變。“兩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產能過剩)產業的出口退稅將被削減,減下來部分將用于支持低碳、高新技術以及勞動密集型等三類產品的出口。
一般貿易逆差擴大三倍
季度逆差的出現并不令市場意外,商務部部長陳德銘3月20日在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已提示了這一可能性。
一季度這10.2億美元的小額逆差,主要來自2月份的逆差貢獻,2月份中國貿易逆差為73億美元,當時正值農歷新年。
“季節性因素不可忽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說,2月正值國內消費的旺季,而出口工廠大多因春節停產,出少進多的情況下形成了貿易逆差,數據部分因為春節而失真。
上一次的季度貿易逆差也是出現在2004年一季度,當時的逆差除了春節因素,也部分緣于統計方面的技術調整,以及當時退稅政策調整預期導致的企業提前出貨后連續數月的出口暫時性放緩。大宗商品牛市背景下,以美元計價的商品進口額飆升也是一季度逆差的成因之一。
咨詢公司IHS Global Insight在分析中國這一輪逆差成因時提示,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伴隨國內企業在全球大宗商品牛市期間加速囤貨,導致中國大宗商品進口飆升。這體現為一般貿易逆差擴大三倍。以鐵礦砂為代表的大宗商品進口一般被納入一般貿易項下統計。
本報獲悉的一組分區域數據也佐證上述觀點。雖然一季度中國整體的貿易數字出現逆差,但是主要的貿易省份還是出現分化,加工貿易重鎮廣東仍然出現了348億美元的季度順差,一般貿易為代表的上海出現70億元逆差,反映央企進口情況的北京市季度貿易逆差則超過65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