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乳業第一大炮”之稱的王丁棉近日表示,中國乳業現狀十分混亂,中國的乳業標準被大乳企以及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等所挾持,遠遠低于全球標準。對于這種質疑,昨日本報記者聯系幾大乳企負責人,然而他們對此問題集體沉默。
幾大乳企保持沉默
在日前舉辦的牛奶行業內部研討會上,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表示,現在國內的乳業標準中,原奶細菌數允許最大值為200萬個/毫升,是歐美標準的20倍,并稱這個標準是遭到大企業利益挾持的結果。
記者就此聯系國內多家大型乳企,對方均未予回應,有的明確表示“不作任何回應”,有的則以“開會”為由拒絕表態。
據了解,衛生部去年敲定的乳業新國標中,原奶細菌數允許最大值為每毫升200萬個,而此前的標準是50萬個,歐美標準在10萬個左右。新國標還將生鮮奶源的蛋白質含量從原來的2.95%下調至2.8%,歐美標準則是3%以上。
引發利益之辯
王丁棉稱,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整個行業并未達到整頓的效果,一些大企業還沒有從中吸取教訓,并稱當前乳業標準低是因為被大企業和乳業協會挾持,“制定乳業標準,行業內引發爭議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出現一邊倒的聲音,就不正常了”。
他的這個說法遭到了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達木德的反駁,那達木德表示,新標準顧及到我國超過70%奶農都是散戶的現狀。目前許多散戶牛奶的蛋白質含量都達不到2.95%的標準,細菌群落也都超標,如果倒掉則害苦奶農。
王丁棉對此并不贊同,他稱牛吃了優質飼料,不用三五天牛奶中的蛋白量含量就會得到提高。也就是說,蛋白質標準調低只會對企業有利,一方面企業大大降低了飼料成本,另一方面他們能夠比較容易地收到質量低的奶源,更容易搶占市場。同時,他表示新國標在國際市場遇冷,“有的大品牌的奶制品出口都退回來啦,只好出口轉內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