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稅或有調整,但進口關稅難見實質性下降。
時值年中,關于進出口稅收調整的博弈日趨白熱化。
與以往僅涉及出口退稅的調整不同,中高檔消費品即通常所說的奢侈品進口關稅加入其中,讓更廣泛的消費者開始關注這一話題。
出口退稅在金融危機以來一直處于高位,是否應該回調,各方存有爭議。贊成者認為,月度出口額不斷創下新高,適度回調無礙出口大局,而且可以減輕財政負擔,同時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反對者則認為,出口增速已連續兩月放緩,出口退稅下調或與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上漲,以及人民幣匯率升值等因素疊加,對出口造成意外沖擊。
進口稅層面,雖然一季度出現了七年來的首次月度貿易逆差,但是,隨著國內緊縮政策逐步見效,進口增速放緩,貿易順差繼續擴大。兼有“擴進口”和“擴內需”雙重作用的中高檔消費品進口關稅降低,被視為一個突破口。不過,也有人擔心,即使降低了進口稅,讓渡了部分財政收入,“擴進口”和“擴內需”的效果仍然鮮見。
政策的走向,將取決于各方博弈的結果。
退稅爭議
2010年7月,為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出口,中國政府取消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開啟了金融危機后出口退稅回調之路。這一趨勢是否延續,在何種產品上、以何種幅度延續,成為出口企業頭上的一把利劍。
今年年初,即有消息稱財政部、發改委、商務部等多部門正在醞釀繼續降低和取消以“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為主的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財政部3月曾提出一套調整方案,并在4月初會同發改委、工信部、商務部等部門討論。
此后,有關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下調的消息逐漸細化。多家媒體報道稱,由于面臨貿易摩擦,鋁型材的出口退稅率可能會從13%下調至9%。而勞動密集型的紡織企業中,也不斷傳出出口退稅率將下調的消息。
不過,這些消息并未得到政府部門及行業協會的證實。財政部相關負責人接受財新《新世紀》采訪時表示,出口退稅政策調整正在討論中,但具體如何調整尚不能確定。
6月14日舉行的2011年中國麻紡行業協會常務理事會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表示,降低紡織品出口退稅率,純屬傳言,到目前為止,國家沒有這方面的政策改變。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6月15日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總體來講,出口退稅不應有太大變化,但個別種類比如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降低退稅是完全有可能的。
他同時稱,出口退稅政策在過去幾年中被大家詬病,原因就是調整頻繁,作為一項政策,應該保持總體穩定。
事實上,姚堅的這一觀點,已成為政府、學者的共識。多位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的研究人員均建議,不要將出口退稅作為一種宏觀調控工具頻繁使用,而是要尋得其常態水平后保持穩定。
不過,何為常態水平,各方觀點并不一致。
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政府先后七次上調出口退稅率,涉及的商品稅號超過8000個(次),其中,已有1971個稅號商品實現了出口全額退稅,總體而言,出口退稅處于高位。對出口部門而言,保持現有水平是其所希望的。
而現有水平同時意味著較大的財政壓力。2010年中國出口退稅共計7327億元,比上年多退841億元,增長13%,與當年財政在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三大民生領域的支出相當。
危機期間,出口退稅調整“一刀切”,從產業結構調整目標和外貿發展方式轉變來考慮,應該調低或取消退稅的商品,也被大幅調高。以此次傳言下調的鋁型材為例,出口退稅率由2007年一度被取消退稅,上調至13%,對這些商品,現有水平顯然并非常態水平。
全額退稅、讓商品以不含稅的成本進入國際市場是國際貿易的慣例。不過,有接近稅收征管層面的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由于在征收環節存在遺漏,如果按《增值稅條例》規定的稅率退稅,可能會出現多退的情況,他認為,常態標準應該低于規定稅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張小濟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在此前的討論中,財稅部門也提過國內環節征收不到位的問題,他認為,出口退稅可以適當低一點,但重要的是要穩定,外貿的發展應更多地通過匯率來調節。
進口稅下調兩難
相比于出口退稅對企業層面的影響,中高檔消費品進口關稅的下調則關乎更多的消費者。
6月1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提問時稱,中國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包括部分中高檔商品的關稅,是大勢所趨,各個部門對這一點也是有基礎和共識的。
隨后有媒體報道稱,奢侈品關稅即將下調,化妝品、煙酒等商品將先行,降低幅度定在2%-15%之間。
但是,財政部相關部門官員6月21日對財新《新世紀》記者明確否認這一消息,稱沒有聽說要調整此類商品的進口關稅。
中高檔消費品進口關稅偏高,常被認為是國內價格高于國外的重要原因之一。3月底舉行的第12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直言,一些名牌商品國內價格比國外高得多,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有一定的關稅,有些國家是沒有關稅的”。
根據現行稅則,貨物進口環節的稅收包括進口關稅和進口增值稅,部分高檔消費品還需繳納一定的進口消費稅。以香水為例,進口關稅為10%,進口增值稅為17%和進口消費稅為30%。
中國進出口關稅政策的調整,需要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全體會議審議通過,并報國務院批準。根據現行機構設置,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主任由財政部部長兼任,組成人員來自財政部、發改委、商務部、工信部、海關總署等11個部門。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辦公室設在財政部關稅司,承辦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對于調整進口關稅,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各參與部門的考慮并不一致。
目前降低關稅呼聲最高的是商務部。“十二五”期間,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大任務就是擴進口,促進貿易平衡。不過,目前看來,進展并不順利。
原本定于今年3月舉行的全國進口工作會議,遲遲未開,有接近商務部的知情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這一會議有可能取消,原因是促進口的諸多措施中,有實質性內容的并不多。
財新《新世紀》記者注意到,對于此前提及較多的將出臺進口便利化措施,商務部的口風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最近兩次的例行發布會上,姚堅開始強調,雖然相關的政策并未正式出臺,但已經在陸續實施。
對擴進口最具實質作用的,當屬降低關稅。在多年巨額順差、貿易摩擦增多、匯率爭端加劇的背景下,商務部官員多次表示,希望通過降低進口關稅,將消費者在國外的消費轉移到國內,借此納入海關進口統計,減少貿易順差。
另一方面,進口環節稅收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降低其稅率會導致財政收入減少。2010年,中央財政收入約4.25萬億元,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近1.05萬億元,增長35.7%;關稅2027多億元,增長36.6%,二者合計占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29.5%。
張小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中國的消費品在進口中占比較低,但關稅一直較高,入世十年進口關稅、非關稅措施幾乎沒有變化。他認為,對中高檔消費品,應降低關稅擴大進口,同時在國內征收消費稅,“奢侈品市場開拓出來,也會促使國內企業來搶這塊市場。”
另外,公眾所關心的關稅下調后,國內中高檔消費品價格是否降低,從而起到消費轉移的作用,目前尚無結論。
墨爾本商學院市場營銷系副教授、路威明軒集團顧問及內訓專家Mark Ritson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除了關稅,影響奢侈品定價的因素還有供需關系、物流、運營、推廣成本等。
顧騰顧問公司創始人、歷峰集團亞太區原首席執行官Francis Gouten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雖然中國市場奢侈品的價格與國外相差很大,但對品牌來講,利潤率是基本相同的。
“在中國,最大的挑戰是讓人知道你的存在,這個市場太大了,溝通成本太高。”宇舶表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Jean-Claude Biver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