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危機引發的震蕩再度讓許多企業陷入沉思:國際市場越來越復雜,企業是否應該適度“轉身”?專業人士認為,“后美債時代”,企業將面臨更嚴峻的生存與發展問題。
外貿曾經是企業努力拓展的一個方向,事實上也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許多外貿企業感到壓力越來越大,生產成本提高、針對中國的貿易壁壘增多、人民幣升值、全球出現經常性的金融震蕩等,都給外貿出口帶來了負面影響。有一位做外貿的企業家說,今年外貿訂單總量多于去年,但利潤受擠,企業很糾結。
面臨生存窘境,外貿企業更多地思考經濟發展模式。有專家呼吁,必須扭轉被動的發展思路,積極開拓外貿領域的新興市場,內外貿并舉。
擴內需越來越迫切,打造規范的國內市場已成為中國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重頭戲,模式改變勢在必行。對此,企業是否也應該把握市場動向,適時適度“轉身”。
其實,不少企業已早有動作。華鴻集團以前外貿比重非常大,但為應對更復雜的經濟形勢,近年轉向國內市場,到許多城市打造“超市”,構建內銷平臺。目前面臨的問題很多,銷售平臺缺乏,行業準入門檻低,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使市場流通成本高于國際市場。但華鴻集團認為,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建立與規范國內市場體系是遲早要做的事,企業只有提前介入,才能先人一步,占據有利時機,在拓展內需市場中獲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