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10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4%,環比回落0.8個百分點,是自2009年2月份以來的最低點。
與此前高于市場預期的匯豐PMI初值不同,官方PMI在10月大幅低于市場預期,從上月的51.2滑落至本月的50.4,也大大低于市場預期的51.8.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認為,大大低于市場預期的PMI值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一個增長較為緩慢的區間。“隨著通脹進一步下降,中國將在未來幾個月實現軟著陸。”
進出口訂單雙降
PMI意外降至32個月來的最低點,也預示著四季度經濟增速繼續下滑幾成定局。
從分類指數看,新訂單指數、產成品庫存指數走勢,均顯示出國內需求增長勢頭不足。受此影響,本月生產指數與新訂單指數同步下降,回落到52.3%,處在相對較低水平。
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分析報告認為,這反映出在國內需求增長相對不足情況下,工業生產很難保持單邊上揚,四季度經濟增速仍有繼續下調的可能,但適度增長的基本態勢不會根本改變,預計全年經濟增長將保持9.2%左右的水平。
“生產指數與上月相比下滑了0.4個百分點,但仍然保持在52上方,表明內需的表現仍然較為良好。與此同時,訂單指數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新訂單指數下滑了0.8個百分點,而出口訂單指數則大幅下滑了2.3個百分點至50下方,表明外需疲弱可能在未來數月進一步影響中國的出口。”劉利剛表示。
今年下半年以來,歐美債務危機不斷惡化,利空消息頻出,世界經濟一直低迷不振。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認為,進出口訂單指數結伴下行,反映出外部環境的惡化對我國的影響正在逐步顯現。
10月份進出口訂單指數均回落到50%以內,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數最近三月明顯波動下行,8月份和10月份均在50%以下,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此前,商務部初步對廣交會訂單統計顯示,今年廣交會長單比例明顯減少,成交量也僅小幅增長,在展望四季度和明年的進出口形勢時,商務部預計,到明年一季度出口形勢都會相當嚴峻。
瑞銀證券特約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中國出注冊百慕大公司口將保持疲弱,先下跌并隨后企穩。由于屆時中國的內需強于外需,凈出口可能令GDP增速平均減少0.5-1個百分點,出口下跌的第一年增速減少會更多。
劉利剛認為,整體來看中國經濟的表現仍然符合最近幾年來的規律,即內需相對強勁,而外需的表現則較為疲弱。在美國、歐盟經濟增長不容樂觀的大注冊汶萊公司環境下,中國將需要在未來進一步實施結構性調整,來保持經濟的正常增長。
政策局部寬松
分析人士認為,由于中國出口在未來幾個月可能出現大幅下滑,而明顯的政策放松或許在2012年第一季度出現。
“如果美國、歐洲和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半蕭條狀態,而且G3在未來幾年整體GDP增長率低于1%,中國很難繼續刺激內需并維持8%-9%的經濟增長率。”汪濤表示。
從近期中國官方出臺的政注冊安圭拉公司策來看,針對中小企業減負的一系列政策已經出臺,這其中包括財政部昨日出臺的大幅提高企業營業稅和增值稅起征點的一系列政策,銀監會出臺的針對中小企業貸款和中小銀行的寬松性政策,以及國務院正在部署的從明年開始執行的增值稅試點改革。
“這一系列改革都針對受到緊縮政策影響而增長乏力的中小企業以及服務性行業。此外,中國政府也允許地方政府開始直接發行債券的試點工作,這也有利于減輕地方政府的債務償還壓力,減少相關銀行的壓力。”劉利剛表示。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指數是購進價格指數,該指數取得了自2008年10月以來的最大降幅,也落入了50以下的區間,表明近期的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尤其是鐵礦石價格的大幅下滑,開始影響到中國的原料價格。
分析人士認為,由于購進價格出現大幅下滑,中國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也有可能在未來出現進一步下降,而其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也有可能在未來進一步下降,這將減輕中國面臨的整體通脹壓力。
令監管層頭疼的通脹得以好轉,或許為從緊政策的調整挪出一定空間。去年以來中國一直在收緊貨幣、財政和房地產相關政策,而這些政策均可以在合適的時機轉向。
“在經濟減速的情況下,中國可能加快‘定向寬松’和‘部分寬松’的步伐,我們認為,中國監管部門可能降低中小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以鼓勵向中小企業的貸款。”劉利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