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商務部數據顯示,受歐洲對華投資繼續大幅下滑拖累,中國今年2月FDI連續第四個月同比下滑,但今年頭兩個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卻大幅增長四成有余。“FDI出現負增長是目前國際大環境下的正常現象。”[注冊香港公司]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從國際環境來講,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債務危機持續發作,美國等國家出臺一系列產業刺激計劃,使一部分資金回流。”
FDI持續負增長
2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77.26億美元,同比下降0.9%。1至2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77.23億美元,同比降0.56%。其中,制造業和服務業FDI的下降,是拉低FDI下滑的主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FDI連續4個月呈現負增長。2011年11月、12月以及2012年1月,中國吸收外資分別同比下降9.76%、12.73%和0.3%。
FDI連續出現負增長,是否印證了此前外界一直擔憂的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論?對此,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曾多次表示,[注冊香港公司]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增速有所放緩,主要是美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乏力、企業投資決策更加謹慎以及全球跨國投資減少造成。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則認為,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也是FDI出現負增長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國經濟已進入調整期,一方面,外界對于中國經濟未來走向存在疑慮,投資偏向謹慎;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外資準入門檻提高,一些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投資被拒之門外。”
對外投資加速化
與FDI的持續下降相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速喜人。商務部數據顯示,1-2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97個國家和地區的706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74.35億美元,同比增長41.1%。
沈丹陽表示,民企確實已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據商務部統計,非國有企業(主要是民營企業)占中國對外投資流量的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非國有企業占中國對外投資流量約44.4%。
“中國經濟發展至今,在資金上已經相對充裕,因此,資本走出國門已是必經之路。”宋頌興說。
但在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預測中國區主管許思濤看來,雖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過去一段時間保持兩位數增長,[注冊香港公司]但是,與境外投資者在中國投資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其中,國有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要快于民營企業,這也與中國金融、審批制度有關。下一步,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的民營資本‘走出去’。”
對此,沈丹陽表示,下一步,商務部將繼續加強和有關部門的溝通,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簡化對外投資審批手續的要求,進一步推進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對外投資的便利化。
貿易摩擦常態化
據介紹,當地時間3月13日,[注冊香港公司]中國收到了美國、歐盟、日本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的有關稀土、鎢、鉬的出口管理措施的磋商請求。
對此,沈丹陽強調,中國原材料出口管理的政策目標是正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中方無意限制貿易自由,更無意通過扭曲貿易的方式保護國內產業,政策目標是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
事實上,除了美、日、歐狀告中國限制稀土出口一事之外,美國在包括光伏、風電塔等在內的多個領域對中國企業進行立案調查。
對此,沈丹陽坦言,隨著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增多,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趨多,中國作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遭遇的貿易摩擦數量上升,種類增多,范圍擴大,而且應對難度越來越大。“在此形勢下,商務部方面正在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中國企業應對貿易摩擦,幫助企業提升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維護企業在全球的合法利益。”
“我們要理智地看待這些問題。在WTO框架下,中國企業遭到起訴是正常事件,關鍵是如何處理。”許思濤分析稱,“這些事件再一次倒逼中國政府加快金融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