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總署周四公布的7月進出口貿易表現不俗,一舉扭轉了6月雙雙負增長的局面。專家稱,國家出臺的貿易便利化措施已見成效,[開曼公司注冊]人民幣繼續溫和升值對外貿的影響不會太大,央行或容忍偏強的匯率。
“7月我國進口實現了兩位數增長,雖然出口增長不過5%,也屬難得。這說明我國采取的一系列貿易便利化措施已經顯現成效。”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大智慧通訊社采訪時表示。
實際上,中國1-4月份進出口表現不錯,但5-6月份進出口數據因為外管局20號文的“擠水分”動作而大幅回落。6月出口同比下降3.1%,進口同比下降0.7%。而7月數據出口同比增加5.1%,進口同比增加10.9%,實現扭轉。
專家們認為,二季度7.5%的GDP增速已經處于政府容忍底限,經濟政策及時微調,“穩增長”帶動部分需求,在對外需求上就體現為進口的增長。
白明指出,“最近我國陸續上馬一些項目,也需要采取主動進口,因而可以理解進口增速明顯較高的事實。”此外,7月份我國還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國務院‘外貿國六條’,以及外管局對服務貿易采取的便利化措施等[開曼注冊公司],政策扶持對出口的提振也已經開始體現。
國務院7月24日常務會議指出,當前經貿環境復雜嚴峻,進出口增速均明顯放緩,要通過制度創新,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具體包括制定便利通關辦法,抓緊出臺“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改革方案,分步在全國口岸實行;整頓進出口環節經營性收費,暫免出口商品法定檢驗費用;并鼓勵金融機構對有訂單、有效益的企業及項目加大支持力度;以及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等。
“另外國際市場雖然表現不同步,但外部整體復蘇也幫助穩定我國出口增長,”白明稱。
經濟研究機構莫尼塔最新報告也指出,中國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中國與發達國家出口商品的相似度出現了明顯的上升,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在持續升高,預期下半年外需將逐漸進入企穩復蘇的通道。
不過國泰君安分析師薛鶴祥對我國今年的外貿形勢仍不樂觀。他對大智慧通訊社表示,“7月進出口數據比預期要好一些,但我們預計下半年也不會太好。進出口對下半年國內宏觀經濟會起到穩定的作用,但是不會成為促進增長的重要點。”
**央行或容忍偏強的人民幣匯率**
商務部此前多次表示,人民幣升值已經影響到我國產品的成本優勢,明顯制約了出口。商務部此前組織的千家重點企業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多達85.5%的企業希望保持人民幣的匯率穩定。
也有不少分析人士稱,人民幣有效匯率存在被高估情況,導致我國產業空洞化的風險。
但7月底開始人民幣再度出現走強跡象,本周三人民幣即期匯價再度創出歷史新高,并且升破6.12關口。周四海關公布較好的進出口數據之后,人民幣即期一度觸及6.1143的記錄高點,大有進入新一輪升值走勢的勢頭。
對此商務部研究員白明表示,人民幣升值受多重因素影響,有利率、貨幣政策、貿易等,還有外部美國也給中國施壓了不少壓力,這都會影響到人民幣匯率走向。“外貿是重要,但不能只考慮外貿因素,關鍵是匯率如何走對我國最有利。”
人民幣經過8年匯改,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已經超過30%,接下來人民幣升值幅度也不會太多,升值速度也不會太快,整體將呈現階段性區間雙邊波動的穩定,這也符合匯改的初衷。
海通證券高級宏觀分析師曹陽對大智慧通訊社表示,[注冊馬紹爾公司]“人民幣貶值對我國的出口提振作用非常有限,但人民幣維持相對強勢,有利于穩定資金流動預期,降低因資金快進快出對經濟造成的沖擊。”
我國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央行依然能容忍強勢的人民幣匯率,表明我國確實希望通過結構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實現并最終實現大國貨幣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