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主管溫彬預計,國內明年宏觀經濟可能還會保持一定的中高速增長,明年人民幣匯率可能“破六”。
有專家指出,新一輪開放將提高我國對人民幣升值的容忍度。中國未來將進入資本輸出階段,而不是出口主導階段,這使得中央決策部門對人民幣升值的容忍度提高。升值加快是為新開放戰略服務的,進口大型設備、企業出去投資、人民幣國際化都希望人民幣升值。
以美國為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和以美歐為主導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TTIP)正形成新一代高規格的全球貿易和服務業規則,逼迫中國“二次入世”,新一輪開放逐步逼近。
面對新挑戰,接受中國證券報采訪的專家認為,中國外貿戰略宜盡早謀變。外貿戰略需要實現“三個轉變”:從以政府主導為主向市場和政府共同發力的情況轉變;由量能擴張向質量效應型模式轉變;[注冊德國商標]由傳統成本優勢向綜合要素優勢轉變。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充分發揮出口的支撐作用。專家認為,新一輪開放背景下,發揮出口支撐作用的難度已明顯加大。
沈丹陽表示,更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外貿還將面臨持續的、多方面的困難,國內綜合成本不斷攀升,繼續困擾出口企業。我國主要出口行業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月平均工資已經超過3000元,是印尼、越南等地的2-3倍。而融資難、貸款貴也是中小出口企業面臨的突出矛盾。
此外,國際市場競爭加劇,產業和訂單對外轉移加快。今年1-8月,我國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占美國、日本市場份額分別為46.8%和66.4%,比2012年同期分別下滑0.7和1.7個百分點,在美國市場份額已經連續3年下滑;在歐盟市場份額(1-7月)是42.9%,下滑1.8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外向型產業對我國外貿企業競爭的壓力在加大。
內外交困之下,不少外貿專家支招解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認為,加大裝備制造業出口是發揮出口支撐作用的重點所在。[注冊韓國商標]裝備制造業的附加值比較高,對出口和就業的拉動作用比較大,如高鐵、電站等項目應成外貿轉型升級的方向。
但轉型升級非一日之功。霍建國認為,制約和影響中國外貿增長的國內外因素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企業最終擺脫困局必須依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梯度轉移。在全球貿易量萎縮、貿易保護手段層出不窮的境況下,尋找新的競爭力。從企業層面看,如何調動企業內生動能,擺脫追求規模擴張和外延式增長模式,擴大增長質量和新產品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