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型超市的貨架上,往往少不了澳大利亞的柑橘、牛肉和葡萄酒的身影。據統計,包括上述產品在內,澳大利亞對華出口額2012年達到了790億澳元(1澳元約合5.48元人民幣)。今年8月,澳對華出口環比增長11%,達到87億澳元,創單月歷史新高。由于近來該國經濟前景不容樂觀,澳政府正在醞釀擴大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種類。作為大型紅肉供應國,澳大利亞擬將袋鼠肉作為特產打入中國市場,并借機拓展雙邊貿易往來。
長久以來,澳經濟嚴重依賴以鐵礦石為代表的資源類大宗商品的出口。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對資源的旺盛需求,[德國公司注冊]帶來了礦產品大量出口,并造就了澳大利亞長達10年的“礦業繁榮”。然而,自2012年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低迷,澳大利亞進入“后礦業繁榮”期,國內經濟備受影響,出現了失業率增加、經濟增速放緩等一系列問題。為緩解資源類產品出口低迷造成的經濟影響,進而提振國內經濟,澳大利亞政府開始將新的增長點寄望于出口的擴大和轉型,并希望農產品和海產品出口成為繼鐵礦石和焦炭之后新的支柱產業。
澳大利亞農業發達,素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是世界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還是世界第三大捕魚區。由于澳大利亞人口稀少、國內消費市場容量有限,其農產品出口壓力較大。近年來,澳元匯率高企,對該國農產品出口造成不利影響。澳央行去年以來多次降息,以期打壓匯率,擴大出口。
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市場對肉類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未來8年肉類消費需求有望增長17%。澳大利亞紅酒、奶粉等高附加值農產品在中國擁有良好口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人們對于高質量食品的需求。中國有巨大的市場,澳大利亞有豐富的產品,這為中澳兩國貿易合作的未來拓展創造了條件。
鑒于自2005年啟動的中澳自貿協定談判已談了近20輪,[德國注冊公司]至今仍未達成協議,澳大利亞國內對盡快與中國達成自貿協定的呼聲很高,其背后的一大原因是,中國與新西蘭簽署了自貿協定,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農業具有高度相似性,這導致澳農產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相對下降了。得先機者占優,市場規律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