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對美國和歐盟是貿易順差國,而對韓國、德國等國則是貿易逆差國。以中國上述主要貿易順、逆差國為例,分析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失衡情況,可以洞悉失衡的真實結構。
OECD/WTO數據庫的增加值貿易差額數據顯示,2005年至2009年,中美貿易順差在增加值貿易核算下要比總值貿易統計下減少450億—610億美元,占到傳統貿易順差的26%—31%。中歐貿易順差在兩種貿易統計方式下的變化在120億—250億美元之間,占到傳統貿易順差總額的21%—50%。
對于中國主要貿易逆差國韓國而言,[如何注冊香港公司]增加值貿易核算下的貿易逆差額也有較大幅度下降。其中,2009年中國對韓國的逆差減少了近460億美元,縮減了約81.7%。德國是中國顯著的貿易順差國,2009年的增加值貿易比總值統計減少近104億美元,縮減約40%。韓國和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在增加值貿易核算下收縮幅度較大,原因在于這兩個國家對中國的出口中也包含大量別國的中間投入品。
由此可見,按照增加值貿易核算,中國的實際出口額并未像總值貿易統計下那么龐大,它不僅顯示出我國貿易失衡的真實程度,也進一步表明我國在全球貿易中還只是一個“貿易大國”,距“貿易強國”還有一定距離。增加值貿易恰能說明中國貿易的凈增量還不高,尤其是創造性增量相對落后。所以,我們應該正視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第一大出口貿易國并不意味著“貿易強國”。
增加值貿易核算有利于廓清中國在全球貿易失衡中的責任。還以中美貿易為例,WTO和IDE-JETRO的一組詳細數據顯示,同總值貿易統計較大的順差額相比,中美增加值貿易順差在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分別降低了20%、27%和21%,如果考慮中國加工貿易的因素,貿易失衡更會減少40%以上,其中2005年縮減了53%。這也是中美之間真實貿易失衡的程度,在扣除從外國進口的中間投入品之后,尤其是考慮到中國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獨特性,這樣才能還原出兩國貿易真實的順差與逆差現狀。
對于中美貿易失衡的產生原因,從本質上分析,是伴隨著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而產生的,或者說是中國出口貿易結構在發生變遷的同時,貿易余額順差開始不斷擴大。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前,中美貿易盈余還曾表現為逆差,[香港公司年審]但是隨著中國深入參與東亞國際生產網絡,中國成為美國跨國公司的主要生產加工基地,而美國則是最終品的出口市場。這種上下游的生產與貿易關系,使得中國對美國貿易凈值在1993年出現逆轉,并且貿易順差越來越大。
從貿易統計口徑的誤差看,規模較大的轉口貿易以及外資企業在華投資所產生的大量貿易等也擴大了中美貿易順差。無論是對貿易順差產生原因的分析,還是對統計口徑的剖析,中美貿易順差的真實程度在增加值貿易統計下都會得到體現,也有助于人們對兩國貿易利得本質的認識和深層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