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韓國總統樸槿惠在新年記者會上稱,目前韓中關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緊密,次日,在外交部的例行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華春瑩立馬作了個積極回應。
“中方愿與韓方共同努力,認真落實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推動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持續健康穩定向前發展。”華春瑩說。
據國家海關總署最新統計,2013年1~11月中韓的貿易額約為250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長了7.4%,同期中日的貿易額則同比減少了6.2%,至2840億美元左右,與中韓貿易的差額縮小至約340億美元。
在未來,中韓貿易額會超過中日貿易額嗎?未來中韓、中日貿易又將會什么走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相比于中日關系所帶來的貿易動蕩,韓國企業已瞄準了中國巨大的內需市場。
中韓、中日貿易關系微妙
2013年1月~11月, 中日雙邊貿易總值為2841.1億美元,下降6.2%。同一時期,我國內地對日本的投資下降13.3%。
“我覺得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下降。一方面是眾所周知的原因,就不展開講了。另一方面是市場的原因。中國還是希望雙邊的經貿合作能夠繼續穩步發展,但有些事是不遂人愿的。”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近期的月度例行發布會上說。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結論也未必成立。分析2013年已公布的中、日、韓三邊可比貿易數據發現,中日、日韓雙邊貿易數據下降,而中韓之間貿易數據同期上升是主要原因。但這背后的實際原因是,日本對外貿易的全面下滑。
日本整體進出口下滑幅度都比較快。[加拿大合資企業登記]而且,日本對其前15大出口伙伴國都出現下滑。截止到2013年10月,中國仍然是日本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分國別(地區)看,美國、中國和韓國是日本前三大出口貿易伙伴,與此同時,韓國2013年整體貿易上升,截至11月,中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2013年1月~9月,中國、美國和日本是韓國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國家,中國、日本和美國同時也是韓國進口排名前三位的國家。
但政治因素不可小覷,因為東亞地區的經貿合作,常常受到政治關系不穩定的影響。
比如中日韓經濟一體化談判,雖然進行了長達7年、由各自政府授權的可行性研究,但由于有錯綜復雜的政治因素,這一談判啟動過程依然十分曲折。
綜觀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機制,除了中日韓三方談判,還有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關系協議(TP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以及東盟與中日韓(10+3)。
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秘書長申鳳吉曾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指出,中日韓自貿區達成,非經濟方面的困難更大,三國歷史問題、領土糾紛等敏感政治問題,對自貿談判,是個很大的問題。
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從談判本身的經濟問題來看,三國進行了長達7年的、由各自政府授權的可行性研究,已經考慮了各種可能性,關鍵在于如何平復各自國內的政治力量,達到各自平衡博弈的局面。
“經過測算,如果開啟自貿區談判,中韓兩國彼此利益最大化程度最高,而日本則面臨加入美國主導的TPP的制約。”趙忠秀說。
傳統上,日本曾經提出東亞經濟的雁陣結構(geese system),即日本主導、韓國靠后、中國更為靠后。但是,隨著韓國產業升級的發展,在高科技、電子領域已經逐步趕上并超過日本;中國也逐漸具備了大市場優勢,使得日本較為邊緣化。因此,在達成日本意愿最強的投資協定之后,啟動自貿區談判的意愿事實上在減退。
從出口結構上來說,中日韓在整個東亞價值鏈條中各有分工。但在較為高端的機電化產品,化工產品領域,日韓之間有些競爭。
根據日本海關數據,日本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是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賤金屬及制品。2013年1月~9月,在所有對中國的出口商品中,運輸設備降幅居前,為24.1%。
另據韓國海關數據,機電產品、光學醫療設備和化工產品是韓國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合計占韓對中國出口總額的70.0%。2013年1月~9月韓國對中國出口的紙張和貴金屬及制品出口出現較大降幅。
韓國瞄準中國內需市場
韓國駐華使館經濟公使鄭永祿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雙邊政治上的親密度直接影響相互投資。雙邊緊密友好的關系,有利于活躍兩國經濟合作。
韓中地域經濟協會會長李相基則對本報記者表示,中韓貿易額將很快超越中日貿易額的過程中存在此消彼長,即“日消韓長”的一面。
李相基表示,由于中日關系惡化,中國需要日本尖端零部件的公司會轉而從韓國同水平企業進口,日韓企業之間存在替代和競爭,[加拿大非公開合伙企業]加之,中韓非常積極推動兩國關系,韓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代替了日本競爭者。
鄭永祿表示,對韓國很多大的企業和集團來說,隨著中國的產業升級與轉型,過去是在中國制造,然后通過轉口貿易銷往歐美市場為主。現在根據中國發展的轉型,擴大內需。過去主要是投資引進,現在增加了新的方式,進行以滿足中國內需為主的投資和生產。
工作中接觸大量韓國企業進入中國內地省份發展的李相基表示,韓國企業更看重中國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經濟新趨勢。中韓貿易過去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現在隨著西部大開發和城鎮化的推進,逐漸進入成都、重慶和西安等內陸城市。
復旦大學朝鮮韓國研究中心副教授方秀玉則指出,過去韓國大企業發展很快,韓政府現在提出扶持中小企業對外投資,在幫助他們加入到中國的西部大開發中。
在日本某重型機械企業中國分公司工作的鄒先生對本報記者表示,2013年公司的業務的確受到了中日關系緊張的影響。
“我們的重工設備都是以(中國)國內基礎設施和工業生產設備為主,國企和央企的客戶比較多,他們擔心局勢不穩定,一旦中日兩國發生嚴重沖突,投資會打水漂,所以去年有幾個大單子,客戶放棄使用日本設備,轉投歐美。”鄒先生說。
而被問及去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是否會影響到公司今后的業績預期,鄒先生表示,影響肯定會有,但中國市場的生意還是要做,對策就是不惜降低利潤來拿中國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