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務”與“中國制造”雙輪驅動的外貿格局正在形成。
1月9日,商務部召開服務貿易與服務業對外開放專題發布會,商務部服貿司司長周柳軍表示,為了推動服務貿易的發展,將制定服務貿易的宏觀規劃和頂層設計,提前啟動“十三五”規劃的研究工作。
同時將加強服務貿易工作的部際協調,統籌服務業對外開放,加強宏觀指導,協調各部門出口政策、對符合鼓勵條件的“營改增”行業,服務出口實行零稅率。
這意味著服務貿易將獲得與貨物貿易同等重視,并被確立為今后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
部分行業出口零稅率
周柳軍表示,在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方面,將以中美投資協定談判確立的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基礎,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結合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實施,有序擴大服務領域對外開放。
從服務貿易類別來看,旅游和運輸服務仍然是服務貿易主要的逆差來源。但是,高附加值服務出現了快速增長勢頭。去年前11個月,[瑞豐注冊外商代表處服務]包括咨詢、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進出口增幅均達到兩位數。
在加強對重點服務出口領域的引導上,將制定《重點服務出口領域指導目錄》;爭取設立服務貿易發展專項資金;擴大“營改增”行業范圍,對符合鼓勵條件的“營改增”行業的服務出口實行零稅率。
尤其在推動金融、航運、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逐步開放,建立實行服務貿易發展的財稅、金融、外匯支持政策。
“從服務業發展規律來看,目前服務業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為70%,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服務業比重則達80%左右;服務出口占世界貿易出口的比重為20%,而我國服務出口占對外貿易出口的比重不足9%,存在較大上升空間。”商務部發言人姚堅表示。
隨著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服務業對服務貿易發展的支撐作用將持續增強,服務出口競爭力將逐步顯現。
上海市商委副主任顧軍表示,上海將用好自貿試驗區的各項制度安排,重點聚焦國家文化貿易基地建設,加快形成文化產品與服務的集聚輻射效應,加快發展生物醫藥、軟件信息、管理咨詢和數據處理等新興服務貿易業務。
由于服務貿易涉及部門眾多、行業管理和貿易促進分屬不同部委,商務部已經會同發改委、財政部等34個部門建立了服務貿易跨部門聯系機制。
針對文化出口領域,商務部會同有關部委從財政支持、營業稅和所得稅優惠、金融扶持等角度,出臺了促進文化出口的支持政策。目前已起草完成新一輪促進文化貿易發展的政策措施并上報國務院。
服務業成引外資主力
“改革開放以來,吸引外資以制造業為主的格局已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現代服務業日益成為對外開放的新熱點。”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仇光玲表示。
從數據上看,服務業的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服務業吸引外資占比首次超過制造業,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現代服務業成為中國吸收外資重點,[注冊汶萊公司,無需做帳報稅服務]姚堅認為:一是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拓展了服務業的發展空間,直接帶動了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服務需求的增加;二是中國龐大并不斷升級的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產生巨大的需求,以技術研發、數字設計、流程控制、市場營銷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在中國有廣闊的市場。
未來服務業的開放,三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已經提出要求,放寬投資準入,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筑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
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仇光玲介紹稱,商務部將抓優先需要解決的開放瓶頸,結合行業改革目標,研究制定開放時間表,并力爭在若干重要領域的重大問題上先行區的進展。
對于《決定》要求放開外資準入限制的服務業領域,要盡快明確這些領域對外開放的核心問題,借鑒試點開放措施的經驗,使相關領域外資不僅進得來,更能落得了地,扎得了根,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成長得起來。
今年商務部還將會同行業主管部門修訂《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擴大經營性養老和殘疾人服務機構、電視購物等無店鋪銷售業務的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