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快走。”去年12月15日,黑龍江省綏芬河市青云市場一樓,在扔給一個俄羅斯游客4個圣誕裝飾球,收了10元錢后,攤主趙大嬸用一句俄羅斯游客聽不懂的中文結束了這筆交易。
綏芬河市,黑龍江省東南部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的邊境小城,不僅有黑龍江省對俄貿易最大口岸,同時也是中國沿邊三大陸路口岸之一。
綏芬河市官方數據顯示,2000年至今,綏芬河市對外貿易進出口額已連續十多年占黑龍江省外貿的1/4份額。
2012年,綏芬河市進出口貿易總額85.2億美元,同比增長21.7%,2013年,外貿進出口總額83.3億美元,同比下降2.3%,其中對俄貿易額接近一半,達40.1億美元。
在綏芬河市,有東北鐵路主干線濱綏線(哈爾濱—綏芬河)以及2條公路通往俄羅斯。而自1992年綏芬河市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沿邊開放城市以來,邊貿一直是這里的關鍵詞。
去年12月,綏芬河市正式被國務院批復為中國首個盧布使用試點市,又讓這座邊貿小城廣受矚目。
《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隨后在該市采訪發現,當中俄邊貿變得更開放、更流通時,以往“白菜換坦克”的暴利時代已成過去,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傳統邊境小城即將面臨的邊貿轉型。
正在變化的邊貿生意
位于綏芬河市山城路52號的青云市場,建筑面積近3萬平方米,不僅是綏芬河市最大的對外貿易市場,同時也是中國陸路邊境上面積最大、營業額最多、知名度最高的民貿商場。
攤主趙大嬸便是其中做邊貿生意的一員,被問及為何對顧客反應激烈,火氣漸消的趙大嬸說,那名俄羅斯婦女希望10元錢買4個圣誕裝飾球而不是3個。
“現在來綏芬河購物的俄羅斯人精打細算,一點點講價,讓人特別心煩。”趙大嬸說,“有錢人都直接在俄羅斯境內購物了,因為什么中國貨都有。而且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把貨帶到俄羅斯境內批發零售,甚至在俄羅斯直接投資建廠,生產銷售一條龍。”
有同感的不止趙大嬸一人,就在她的攤位對面,賣打火機、電吹風等日用品的攤主孟令啟同樣有這樣的感受。
“俄羅斯人特別會講價,比中國人還會講價。綏芬河最好的時候有30多萬人,現在不到10萬人。最好的光景,單木材加工廠就有上千個。但生意不好的話,綏芬河物價高,外地人待不長,現在幾乎沒人來了。”孟令啟說。
青云市場經理韓照勇則對本報記者透露,現在青云市場合同攤位約1000個,從業人數在2000人~3000人。
上世紀90年代從黑龍江大學俄語系畢業,就開始做俄羅斯邊貿生意,綏芬河中國國際旅行社業務經理盧繼軍則目睹了過去20多年中俄邊貿發生的變化。
盧繼軍對本報記者表示,[廈門 注冊香港公司服務]上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人對中國人真的是兄弟般的感情。但后來,由于中國商品流入,特別是一些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商品,嚴重損害了中國人和中國商品的形象。
盧繼軍還記得,剛畢業來到綏芬河時,整個地方只有一棟2層小樓,而現在,綏芬河高樓林立,多層高樓已不稀奇。
“沒有俄羅斯,雙邊不開放,就沒有綏芬河今天的發展。”盧繼軍說,除了國家鼓勵邊貿的發展政策傾斜外,俄羅斯游客與商人來到綏芬河,確實給當地人帶來了利益和效益。
韓照勇表示,蘇聯剛解體時,俄羅斯國內物資極度匱乏,中國商人只要出口,就能賺錢;之后到了1995年左右,大量中國商品涌入,同時俄羅斯國內經濟調整,俄羅斯人生活略有恢復,消費層次不斷提高,也提高了對品牌的要求。
“中國大量假貨冒牌貨讓中國商品聲譽下降,影響了市場秩序規范,也存在價格過高的情況。”韓照勇說。
韓照勇表示,經過20多年的發展,青云市場現在已經圍繞青云市場形成了包括海天、旭升、鑫海等商場組成的對俄商貿圈。而青云市場的業主也從最初一個攤位,到一個門面,再到今天,最遠的已穿過俄羅斯進入中東歐國家。
“過去幾年,平均每年青云市場會有300~400位成功的商人。表面是一個青云市場的攤位,無形的是青云人的‘走出去’。”韓照勇說。
而就在今年1月8日,綏芬河市委書記趙連鈞在給市人大做的報告中,用了8個“一去不復返了”來形容目前綏芬河市邊貿的處境。
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得的報告中,趙連鈞說,經過到俄考察,與俄專家交流,征詢市內外一些企業的體會和意見后,大家的共識是:“與俄羅斯做生意幾倍、十幾倍的暴利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低劣產品與服務都有俄羅斯買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俄羅斯主要依賴從中國進口消費品來滿足市場需要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而另外5個“不復返”則是:“俄羅斯不加限制和政策調整就任由原字號產品出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不知法不守法、靠金錢開路和關系就能打通關節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靠一己之力打天下,靠感覺和勇猛去投資,而不是靠專業團隊和科學決策就能生根發展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中國投資和貿易在俄羅斯獨樹一幟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對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綏芬河采購和通關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也是如此,趙連鈞指出,中俄商貿正向著“法治”、“優質”、“互惠互利”和“公開競爭”方向發展,“聰明的辦法就是放棄幻想,捫心自省,練好內功。”
盧布故事
去年12月,綏芬河市經國務院批準成為中國首個盧布使用試點市,2013年盧布兌換量近80億元,實現國際結算36億美元,結算企業621戶。
但截至昨日發稿,本報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綏芬河支行了解到,盧布試點的實施細則在支行層面還未收到,這也意味著當地成為試點后盧布兌換的新舉措還沒推行。
上述綏芬河支行人士透露,目前盧布在綏芬河的自由使用和流通與成為試點前一樣,試點細則試行的效果與變化仍待驗證。
然而,一直以來,使用盧布在方便綏芬河邊貿交易的同時,不穩定的盧布匯率仍是中國商人的“心頭病”。
在青云市場2樓35廳,MAX-4迷彩戶外用品店店主谷偉平從廠家直銷森林迷彩服、睡袋、帳篷等生存用品,主要的目標顧客是俄羅斯有打獵需求的家庭。
谷偉平對本報記者表示,他不去銀行存取,盧布匯率變動太大,聊天的工夫可能就跌了許多。在自己的國家,還是換成人民幣心里踏實,[大連 注冊香港公司服務]他還是按多少年來的方式——當天生意結束就把手頭盧布換掉。
去年12月15日,在通過綏芬河的濱綏線火車上,從事中俄邊貿服裝生意的張富志夫婦對本報記者說,現在一邊做生意,盧布一邊“掉價”,賺的錢不夠“掉”的錢。
“去了人工、吃喝住行等都是錢,不如以前了,以前盧布也貶,但沒有現在這么快,過去一年一直在貶,貶值賠錢,升值賺錢。”張富志夫婦說。
在青云市場一樓經營特產雜貨店,同時做兌換盧布、美元和人民幣生意的于文生告訴本報記者,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先前已經試點,可以存取盧布,并開通盧布賬號,但為什么商戶還是愿意找私人換,一是民間換匯點給得比銀行高,商戶合算;二是做了幾十年邊貿生意,商戶也習慣了,沒有必要改變。
而除了于文生所說的原因,據本報記者了解,商戶選擇民間換匯還有第三個原因,即由于目前盧布試點只是在批復階段,具體細則并未公布實踐,銀行對于盧布只是保管而非存儲,這也意味著沒有利息。
于文生表示,在綏芬河流通的大量盧布沒法輸出流動,通脹壓力嚴重。本報記者在綏芬河采訪的幾天,對此也有深切感受,一個出租車司機經常光顧的小餐館,一盤普通的清炒蝦仁便要價42元,物價水平直逼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
綏芬河市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金波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盧布在綏芬河的自由流通,對綏芬河自身來說,肯定是很好的事情。每年從俄羅斯到中國的人仍在持續增加。
李金波認為,俄羅斯人到綏芬河來主要是為了消費和購物,純旅游的比例不大,主要是采購。用盧布直接購買,減少了兌換程序,并節省了一部分資金。
據李金波透露,人民銀行及上級銀行都曾在綏芬河做過抽樣調查,每年有700億左右的盧布在綏芬河流通,而爭取盧布兌換政策也是為了進一步促進貿易,邊境貿易作為一種經濟合作,需要升級。
“做好了,到一定規模,形成一種新的金融平臺,會非常有利。流通達到一定規模,一個新的金融平臺出現,對中俄邊境貿易的支持與支撐作用就會體現,但短期未必能實現,要看中長期。”李金波說。
對于采訪中所遇到的同質競爭問題,李金波說,綏芬河的市場也是在不斷提檔升級,同質競爭的情況是存在的。俄羅斯遠東人口有限,總消費能力有限,600多平方公里,600多萬人,不及中國省會城市或地級城市。
“目前俄羅斯社會、政治、經濟總體在持續好轉。同時俄羅斯資源品類齊全,人民生活有序,發展有后勁和潛力。中俄之間需要穩定的戰略合作,但不能太急功近利。”李金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