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局日前公布的我國服務貿易數據顯示,今年7月份,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國際服務貿易收入179億美元,服務貿易支出332億美元,逆差153億美元,相較于6月份逆差90億美元,環比上升70%的同時,也創下了年內最高逆差。
與以往相同,我國服務貿易逆差主要出現在運輸、旅游、保險、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幾大項目中。從環比情況來看,除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項外,7月上述幾項服務貿易的逆差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別是旅游業逆差環比增加超50%。
“我國服務貿易逆差主要來源于旅游逆差,[香港注冊公司]反映出目前國內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境內游相比境外游的熱度趨冷。另外,也反映出我國居民的消費取向趨于外向!苯煌ㄣy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劉學智說。
此外,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導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采購經理人指數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近期美國經濟雖有所好轉,但歐元區經濟迷霧重現:德國經濟基本面未見好轉,歐元區經濟依舊疲軟。因此,對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服務業運輸和保險的需求必然減少。在中國運輸和保險業國際競爭力不強的背景下,進口高于出口的現象會繼續擴大。
近期,人民幣持續升值,必然會降低我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給勞動密集型服務出口企業帶來不利影響。同時,人民幣升值也加大了一般服務貿易出口產品的成本,使其難以享受到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進口利益,從而對一般服務貿易出口的競爭力和效益產生較大影響。
當前,世界經濟正在向服務型經濟轉型,服務貿易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也是新形勢下各國經濟競爭的焦點。服務貿易是一國獲得貿易增值價值的主要形式,是占用較少資源實現更多財富的貿易途徑。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是我國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從制造經濟轉向服務經濟的戰略抉擇。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性進一步凸顯。服務業的國際轉移進一步加速,給服務貿易以更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在全球范圍來看,近年來外國直接投資(FDI)的重點已轉向服務業。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比重約在70%左右,而長期以來我國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比重未及50%,增長空間較大。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制造業要素成本優勢逐漸消失。這兩方面因素共同預示了服務業勢必成為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
數據顯示,我國加入WTO以來,積極推進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比重從2001年的20.21%上升到2010年的47.25%。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務院陸續出臺了加快發展健康服務業、養老服務業,促進對外文化貿易、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現代保險服務業的發展等若干意見。這些政策的陸續出臺,將進一步夯實國內服務業的發展基礎,提升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其政策效應將在今后一段時期逐步顯現。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日前曾表示,關于服務貿易,今年上半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為2847.2億美元,[注冊美國公司]同比增長15.3%,其中出口1131.7億美元,同比增長18.2%,進口1715.5億美元,同比增長13.6%!胺⻊召Q易出口增速首次超過進口,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亮點!
去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6.1%,首次超過工業成為第一大產業。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約0.6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已經進入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期。從目前情況看,盡管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呈現了良好的勢頭,還不能就此斷定服務貿易的出口增速超過進口增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下半年我國服務貿易扭轉逆差任務仍然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