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00億美元調整為1500億美元,商務部11月份更改了全年貿易順差目標,但能不能最終實現,還要看最后一個月的臉色。盡管如此,這和2010年全年順差1800億美元相比已大幅下降。
《華夏時報》記者從商務部獲悉,[伯利茲注冊公司]雖然擴進口會議今年沒有召開,但相關工作卻一直在做。財政部12月15日表示,2012年將再次下調730多種商品進口關稅,擴進口工作正逐步進入“深水區”。
多位受訪專家一致認為,我國貿易順差已逐年遞減,而這一趨勢將持續到明年。因此,此時再討論貿易順差已意義不大。
“死盯著順差數字甚至會導致我們做出一些采取壓縮出口的昏招。”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對本報記者表示。
截止到11月,貿易順差再次逼近商務部的預期目標。
“現在前11個月貿易順差是1300多億美元,從12月份的表現來看,也就能增加一二百億美元,今年的貿易順差應該在1500億美元左右。”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研究部主任李剛對本報記者稱。
這也與商務部對今年貿易順差的最后一次預判基本吻合。從2010年開始,商務部每每想把順差控制在1000億美元之內,雖然都事與愿違,但順差逐漸減少也是不爭的事實。
事實上,商務部對順差千億美元之內的愿望也并非是“鏡中花、水中月”。今年第一季度,一度出現了10.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截止到上半年,順差被控制到449.3億美元,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的話,順差千億美元內的目標指日可待。
但遺憾的是,到了下半年,隨著進口的下降,順差再度回升。1-8月,貿易順差錄得927億美元,加上9月份數據,就已破了1000億美元關口。10月份又出現了271億美元的峰值,11月份有所回落,最終數值也只能寄希望于1500億美元之內了。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共錄得貿易順差1384億美元,同比收窄18.2%。受外需不振影響,11月份的貿易順差從10月份的271億美元跌至145.2億美元。
實際上,從3000億美元的峰值開始,中國的外貿順差連續三年一路走低,其占GDP的比重也日漸縮小,特別是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的2011年,所占比重已經低于國際公認所謂貿易平衡警戒線3%以內。
“中國外貿自次貸危機以來,貿易順差便已過了最高峰,趨勢向下。”民生證券分析師郝大明說。
不過,在眾多業內專家看來,明年出口形勢格外嚴峻,而控制順差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出口,所以再討論減順差問題已毫無意義。
李剛也表示,“明年美歐日的經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發達國家市場對其他國家市場的影響還很難判斷,因此明年中國外貿的增長有可能在10%上下,甚至有可能跌進個位數。”
而瑞銀中國經濟學家汪濤的預測更為悲觀。他預計2012年中國出口將出現零增長,外貿順差繼續下降,實際凈出口下跌將拉低GDP增速約1.4個百分點。
順差下滑,今年承擔著減順差使命的“擴進口”政策也備受關注。
12月15日,財政部表示,2012年我國將對730多種商品實施較低的進口暫定稅率,平均稅率為4.4%,比最惠國稅率低50%以上。
這是自7月1日,國家下調了33種能源、原材料等商品的進口關稅之后,“擴進口”戰略的又一次發力。
“降低關稅是最直接的擴進口措施。”國務院參事、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對本報記者分析稱。
而梅新育也表示,雖然今年擴進口會議并沒有召開,但是并不代表政策方向發生轉變,“如果通過關稅稅則委員會會議等形式就能達到‘擴進口’目的,那沒什么不可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引發媒體關注的特殊配方嬰幼兒奶粉、嬰兒食品、護膚品、燙發劑等商品明年也被列入減稅范圍內,但奢侈品關稅暫無動靜。
一位商務部不愿意具名的官員向本報記者介紹,關于該如何擴進口,具體怎么降稅,商務部的擴進口文件早在8月份就已遞送到決策層手中;其中一攬子促進口政策主要涵蓋三個層面:將首先推動裝備和技術設備的進口;其次是降低資源型產品的進口關稅稅率;最后才是推動化妝品等部分仍被列為奢侈品的日用消費品進口降稅。
顯然,關于前兩項,[注冊法國公司]各部委已經達成共識,而第三項有關奢侈品降稅問題卻仍存在分歧。在此背景下,商務部試圖去推動日用消費品降稅,比如進口化妝品等,而非頂級富豪們消費的名車名表。
在財政部公布降稅的同一天,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這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后的首場部委新聞發布會。會上對明年的外貿政策基本定調——穩定出口,擴大進口,加快外貿轉型升級一攬子措施也將于近期出臺。
上述商務部官員表示,明年擴進口還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部分商品的關稅還有可能微調;二是可以擴大有利于生產和百姓需要的商品的進口規模;三是進口便利化進一步落實還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