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益抬頭背景下,貿易摩擦已盯上我市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據悉,今年上半年,我市企業遭遇貿易摩擦共7起。這是記者從19日舉行的市進出口公平貿易與維護產業安全暨WTO事務工作會議上獲悉的。
深圳市副市長袁寶成出席會議并要求,深圳相關政府部門切實做好貿易摩擦應對工作,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同時,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構建符合WTO規則的外經貿支持和服務體系。
據深圳市世貿組織事務中心主任張金生介紹,今年上半年,深圳企業遭遇貿易摩擦共7起。其中反傾銷調查2起,“雙反”(反傾銷反補貼)再調查1起,保障措施調查2起,美國337調查2起。
值得關注的是,6月30日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來自中國的無線寬域網絡(WWAN)調制解調器(數據卡)同時發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該案的應對和化解工作對我國和深圳均具有重大意義。從全國來看,該案涉案金額初步估算約41億美元,有可能是我國歷史上遭遇的金額最大的貿易摩擦案件(去年油井管“雙反”調查案的涉案金額為27億美元)。另外,歐盟采取反傾銷與保障措施調查同時進行的調查方式,在國際貿易救濟調查歷史上也實屬罕見。
從我市來看,包括華為等龍頭科技企業在內的200余家企業涉案,涉案金額約19億美元,是我市迄今為止遭遇的金額最大的貿易摩擦案件,對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不容低估。
“近年來,占外貿出口產品絕對比重的深圳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逐步成為貿易摩擦的主要領域。”
張金生向記者透露,去年我市全年出口總額為1619.79億美元,其中機電產品出口總額就達到1243.58億美元,所占比例高達76.8%。而對于歐美等主要市場,這些產品往往會與當地企業的產品產生直接競爭,壓縮當地企業的生存空間。近年來,除了傳統的“兩反兩保”和美國337調查以外,國外企業越來越多地利用知識產權司法訴訟手段遏制我市競爭產品的出口。
張金生表示,深圳市世貿組織事務中心將與商務部、行業協會等密切配合,繼續高度關注歐盟等市場在貿易救濟調查,特別是反補貼調查方面的新動向,加強溝通與交流,并盡快建成“深圳市貿易安全與產業損害預警系統”,將預警工作與行業合作等協調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爭取做到“早發現,早應對,早化解”,為我市保市場、保份額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