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中國玉米庫存增加而消費下降,美國農業部大幅下調了中國玉米進口的長期預測。除此以外,烏克蘭和阿根廷等國家(尤其是烏克蘭)的玉米產量增長也威脅著美國玉米出口前景。
2011年和2012年,[安圭拉公司注冊]中國對海外(特別是美國)玉米的需求上升,中國國內外分析人士紛紛預測中國將成為玉米凈進口國。玉米主要用做牲畜和家禽飼料以及加工食品。
美國農業部在2014年預測稱,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玉米進口國,并預測中國2023-2024年度的玉米進口量將達到2200萬噸。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中國玉米庫存增加而需求下滑,美國農業部因此將這一預期大幅下調至區區650萬噸。
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高級經濟學家弗雷德·蓋爾(Fred Gale)表示:“過去18個月左右,整體狀況確實發生了變化。”
數據顯示,在2012年和2013年全球玉米產量創下記錄后,中國玉米消費突然下滑,導致中國國內出現大量玉米庫存。美國農業部在有關中國農產品進口的最新報告中稱:“中國可能需要數年來消化如此大規模的過剩庫存。”
除了氣候條件有利之外,中國玉米庫存上升的內情與糖和棉花一樣,糖和棉花貿易商對此相當熟悉。中國農業補貼政策意味著,與國際價格相比,中國玉米價格更高。這不僅鼓勵了中國國內生產,還促使中國在全球糧價下挫之際購買廉價進口玉米。
2013-2014作物年度期間,隨著中國政府購買國產玉米支撐玉米市場,玉米儲備也隨之增加。官方玉米庫存升至1億噸,約占中國年度消費量的一半。美國農業部表示,盡管中國政府為減少庫存拍賣6300萬噸玉米,但成交量只有2500萬噸。而且中國政府仍宣布將收購2014年收獲的玉米,以支撐價格。目前的玉米庫存為14年以來的高點。
弗雷德·蓋爾表示,(中國玉米進口減少的)另一個因素是中國高粱和大麥(都是玉米替代品)的進口飆升。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2014-2015作物年度,高粱和大麥(與其他糧食不同,沒有進口配額限制)進口量從2010-2011年度的170萬噸飆升至1150萬噸。
盡管中國最終仍會轉向玉米進口,但中國可能會努力將進口量降至最低。根據美國農業部的報告,中國政府官員將農產品進口視為不可避免之舉,但似乎不相信國際市場。報告稱:“在中國大豆行業,進口產品以及外資企業明顯占主導地位,這強烈影響著食品安全戰略,這些被視為中國大豆供應的潛在威脅。”
這種態度有助于解釋過去幾年中國在食品貿易方面的舉措。為了賦予中國進口商更大的價格談判權,同時降低可能的貿易禁運的風險,中國對食品進口來源實現了多樣化。例如,2012年,隨著來自美國的進口玉米的增加,中國政府向產自阿根廷和烏克蘭的玉米開放了市場。
其次,中國指望通過海外投資獲得對其農產品進口供應鏈獲得更大控制。國有企業中糧(COFCO)與來寶集團(Noble Group)組建了一家農業合資公司,另外還購入荷蘭農產品貿易集團Nidera的控股權,這些舉措似乎是在遵循上述戰略。
報告稱,擴大海外投資將讓中國企業獲得更多利潤、為國內市場取得可靠供應,并對國際價格施加更大影響。
在新近獲得中國玉米市場準入的國家中,[注冊加拿大公司]烏克蘭的玉米產量和價格也對美國玉米出口前景帶來巨大壓力。據美國農業部海外農業局的參贊報告顯示,2014-2015作物年烏克蘭玉米出口量預計將達到2000萬噸,只比上一年度創紀錄的水平低5000噸,且比美國農業部1月份的官方預測高出350萬噸,因烏克蘭去年玉米產量預測數據調高,且市場傳聞其報價極具競爭力。市場因此預測烏克蘭可能取代巴西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國。
2014-2015年度全球玉米貿易預計為1.148億噸,與上月的預測相一致。其中美國玉米出口預計為4450萬噸,比上年減少12%。美國統計調查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10月到11月期間的玉米出口量為630萬噸,略低于上年同期的680萬噸。12月份玉米出口檢驗步伐低迷,為280萬噸,低于上年同期的330萬噸。截止到2015年1月1日,玉米出口銷售總量已達1470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2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