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遼寧調研的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強調,盡快遏制外貿下滑勢頭,防止由減速變為持續失速;大力優化進出口結構,加快培育新的競爭優勢,為外貿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政府正在全國展開經濟形勢調研,[美國注冊公司]了解第一季度經濟形勢以便研判未來走勢,為政策制定做好預研儲備。其中,外貿也是調研重點之一。今年1月和2月受春節因素影響出口波動較大,從下降3.2%到猛增48.9%,盡管3月數據尚未統計和公布,但市場情緒并不樂觀。
從第一季度的各項數據以及近期出臺的宏觀經濟政策看,穩增長存在一定壓力。在這種背景下,即使不需要外貿為經濟增長出力,也會要求阻止其繼續下滑以免拖累經濟。事實上,中國經濟對外貿依存度從入世初期的快速增加,到2006年達到65.17%的高峰后就開始趨勢性回落。
出口不振有多方面的原因,能夠刺激的因素不如以前多。首先是需求方面有約束,由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仍然在金融危機中還沒有徹底走出來,需求低迷,加上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勢必會使我國的出口總額下降,而且發達國家的“再制造化”也產生了進口替代效應。
那么,在需求低迷期間要想占領更多市場必然通過價格戰,但同期中國制造的成本大幅上升,尤其是人工成本漲幅最高,這也逼迫很多外貿型的低端制造業遷移到別的國家。出口價格失去競爭力,再加上企業外遷、FDI減少導致加工貿易產值下降等因素,使得中國出口出現趨勢性回落。
那么,重振中國出口只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其次,就是打價格戰,而方法就是人民幣貶值。從當前的出口結構看,機電與電子產品的比重越來越高,但以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出口為主,缺乏自主品牌。所謂中國經濟產業升級就是希望通過創新提高競爭力,但這種競爭優勢的培育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不能用于當前“救火”。當然,中國制造業水平快速提升,崛起了像華為、中興、小米等品牌,形成了某種程度的進口產品替代,但在國際市場上還需努力。
如果重新使用價格優勢的話,只有通過人民幣貶值以及提高出口退稅的配合。而中國目前為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這在短期內與刺激出口相悖)、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人民幣資產穩定等多重目標,一直維持人民幣兌美元的穩定,而日元歐元以及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大幅貶值,美元指數走強,意味著人民幣持續強勢。
穩定和扶持出口只能在簡政放權,[英國公司注冊]簡化通關,擴大開放口岸,以及調整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等方面下手,但是,出口退稅的調整很容易被他國作為反傾銷的理由,在過去幾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反傾銷的主要受害者。從長期來看,需要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包括質量、技術和品牌等方面,但最終的方向,應該是擴大內需,繼續降低對外貿的依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