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國全年進出口總額為4.3萬億美元,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其中出口2.34萬億美元,占全球出口總額的比例約為12%。規模龐大的貿易額對我國經濟有非常重大的影響,也引發了很多的貿易爭端。正確理解這種龐大的貿易規模,搞清楚我國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理性看待貿易在我國經濟中的作用和從容應對由于貿易引發的相關國際關系爭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800年之前的一千余年間,[香港注冊公司]世界各國人均產出基本維持不變,而最近200年來,全球人均產出快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國際貿易。
大航海時代以來,迅速興起的國際貿易使得各個經濟體可以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從而大大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經過200余年的演變,國際貿易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理論而言,國際商品貿易本質上是生產要素在跨地區之間的流動。早期,國際貿易商品流動本身就能真實反映地區之間的要素稟賦差異和要素流動,也就能真實反映貿易雙方的資金流動和產業結構差異。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產品層面貿易對資源配置的改進效應被逐漸挖掘殆盡,國際貿易表現出一種全新的方式—全球價值鏈方式。全球價值鏈是指生產環節的分工逐漸取代產品分工,即一個產品的生產過程被分解為不同的環節,不同經濟體從事不同的生產環節。
在現階段全球價值鏈貿易模式下,一個產品已經不能反映出特定經濟體的要素稟賦結構,基于商品流通的國際貿易核算體系也就不能真實反映地區之間的要素稟賦差異和要素流動。在此背景下,一個國家出口的一件商品,僅僅只能說明這件商品在這個國家完成了最后的組裝過程,而生產這種產品的中間環節都還是個“黑盒子”。
由此,全球價值鏈貿易時代,真正體現要素稟賦差異和要素流動的是產品的生產分工環節,每個經濟體只是產品價值鏈中的一環,也就是說,國際貿易商品的流動、國與國之間的商品貿易和國與國之間的稟賦差異、產業結構差異等幾乎沒有關系,國際貿易商品統計完全不能真實體現國與國之間的要素流動關系。
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全球價值鏈貿易時代,商品貿易完全不能真實反映出經濟體之間的實質聯系。因此,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我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國這一事實。全球貿易大國只是反映出我國貿易商品集散地這一事實,并不能說明我國就擁有這些貿易商品的生產稟賦,更不能說明我國就擁有這些商品的比較優勢。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更為理性地看待我國全球第一貿易大國這一事實。也許,這一頭銜,除了帶來更多的貿易爭端、成為更多國家的政治標靶,很難為我們帶來多少實際利益。
接下來我們再結合國際資本流動這一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前面說過,國際商品貿易流動背后本質上是要素流動。而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就是勞動和資本,在勞動不能完全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國際資本流動將扮演跨國配置效率改善的關鍵角色。一個國家的發展過程,必然是首先經歷商品貿易,以產品輸出作為要素輸出的主要形式,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大型跨國公司出現,產品輸出的高交易成本使得跨國公司開始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對于一個國家而言,產品輸出的份額會逐漸下降,而直接的資本輸出份額會上升。也就是說,直接的資本輸出逐漸開始替代初期的產品輸出。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進一步討論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問題。
首先,貿易額的規模也許并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貿易品中包含的歸屬于我國的價值鏈分工。根據現有的研究,全球價值鏈的詳細分析、增加值貿易分析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還很難在全球范圍內有一個統一的框架來討論各國貿易。
其次,根據發展階段的不同,我國現有的貿易還是以產品輸出為主,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直接的資本輸出已占據重要地位,我國最近30多年來一直是資本流入大國,這些流入資本與我國的勞動力結合形成產品,再銷往全球。在這種模式下,由我國出口的產品中,一部分商品是其他國家生產要素與我國生產要素共同結合形成,已很難區分出各自的份額。
最后,[注冊美國公司]一旦弄清楚現階段國際商品貿易的實質,我們就能更為清醒地認識貿易與我國經濟發展的關系,也能夠更為有理有據地應對由于國際貿易引發的相關國際關系爭端。
今天我們的討論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結論:第一,“全球最大貿易國”這個頭銜不能說明什么,我們自己要有清醒的認識,這對我們應對相關國際貿易爭端、合理規劃和定位貿易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有重要的意義;第二,結合國際資本流動來討論我國國際貿易的全球價值鏈定位,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對全面分析和深入理解我國國際貿易背后的要素流動等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