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國內自身肉牛養殖嚴重萎縮,另一方面走私牛肉大量充斥國內市場。專家認為,國外牛肉的沖擊是我國產業的衰落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國內肉牛產業自身發展內動力不足,國外甚至有機構預測:中國在今年內很可能成為牛肉凈進口國。業內人士認為:我國肉牛產業已經走到危險的邊緣,建議有關部門多方著手對產業進行政策扶持,避免肉牛產業最終被國外掌控,喪失市場話語權。
中國年內或成為牛肉凈進口國
“繼中國成為羊肉凈進口國之后,年內中國可能將成為牛肉凈進口國。”日前在荷蘭合作銀行中國牛羊肉市場展望媒體簡報會上,荷蘭合作銀行從事食品及農業研究的北京代表處高級經理潘晨軍說,目前中國肉牛業呈現短缺態勢,牛肉產量每年為600萬噸,產肉率與業內領先的澳大利亞相比僅占其產肉率的57%;此外,中國的牛肉消費量也呈上升趨勢,現居全球第四位,荷蘭合作銀行認為,由于肉牛品種多年未經優選是產量較低的主要原因,隨著進口牛肉政策的寬松,以及不斷增長的需求,預計今年年內,中國就有可能成為牛肉凈進口國。
潘晨軍認為,盡管中國牛羊肉絕對消費量已經很大,但是近些年,由于人口繼續增長,且人均收入的提高,對牛羊肉的需求量還在增長。目前,國內牛羊肉的生產增速已經不能滿足市場擴張的需求。這導致了牛羊肉價格在過去幾年內不斷攀升并維持在高位。現在,中國仍然是牛肉產品的凈出口國,主要向亞洲和中東地區出口冷凍加工牛肉。然而,隨著供應量的缺口加大,很可能使中國從牛肉出口國向牛肉進口國轉變。
“我國目前人均消費牛肉5.5公斤,而美國是46公斤。”左長青認為,隨著我國肉類消費的快速增長及健康飲食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牛肉消費的結構比例應呈現遞增趨勢。對于我國牛肉短缺的原因,荷蘭銀行分析認為:由于人力成本增加、飼料成本增加、缺乏政府支持、飼養風險大以及缺乏完善的信貸支持等原因,中國的牛羊肉市場當前的短缺狀況亟待通過完善屠宰和加工環節的整合以及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產業鏈條的商業模式加以改善。
潘晨軍還特別指出,相比羊肉生產,牛肉生產尤其應引起重視。因為肉牛的飼養期通常需要2-3年的時間,加之飼料的轉化率又不經濟,短時間內國內的肉牛產量也將無法填補缺口,進口牛肉的增加無論從質量還是價格上看都更安全和經濟。
來自中法肉牛研究與發展中心的專家認為,從肉牛產業看,中國的屠宰量、屠宰速度嚴重超標,屠宰加工速度明顯超過養殖存欄速度,長此以往產業必然萎縮。據了解,從世界平均水平看,肉牛屠宰的安全線應該是25%,即存欄100頭牛屠宰25頭左右,可中國目前的速度已經達到40%,這也是導致產業逐漸萎縮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