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的設立大大方便了我們企業走出國門。”中國惠普副總裁邵冬告訴記者:“我們需要可以隨用隨取的保稅料件,也需要產業鏈上的合作企業在周邊聚集,這樣我們的物流成本就可以降到最低。保稅港區和綜合保稅區正好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近日,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一期)順利通過海關總署等11個部委的正式驗收,成為我國內陸地區首個通過國家驗收的保稅港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此前成立的西永綜合保稅區為重慶市加工貿易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目前,已經吸引了惠普、英業達、廣達等知名企業落戶。
物流成本高在某種程度上是制約重慶加工貿易發展的瓶頸。重慶海關調查顯示,重慶企業運輸一個20英尺的標準集裝箱到上海出關,通過高速公路,運費要2萬元左右;通過鐵路運輸,需要6000元左右;通過長江水運,需要3000元左右。而若是上海企業,這筆費用就幾乎等于零。再加上企業往返口岸和內地的通關成本,內陸城市發展外貿,真是難上加難。
為降低物流成本,吸引更多加貿企業入渝投資,重慶在海關的支持下決定成立保稅港區。2008年11月12日,我國內陸首個保稅港區,也是第一個“水港+空港”的雙功能保稅港區————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獲得國務院批準設立。2009年8月26日,重慶海關與惠普公司正式簽訂合作備忘錄,在惠普公司守法自律前提下,海關承諾為其量身打造個性化的通關監管模式,最大限度地提供通關便利。受保稅港區的政策利好吸引,美國惠普公司在將400萬臺內銷筆記本電腦項目放到重慶的基礎上,又決定將其2000萬臺外銷筆記本電腦項目也放到重慶,富士康、英業達、廣達等眾多知名電腦代工廠商及配套企業接踵而至。同時,他們主動去拓展零部件供應鏈,液晶顯示器、硬盤驅動器、電源、鍵盤、鼠標等配套企業迅速跟進落渝。
為給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重慶市再次以重慶西永微電子園區為基礎,申請設立綜合保稅區,以保稅加工為主,從而與以保稅物流為主的重慶保稅港區形成配套互補。2010年2月26日,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正式揭牌,它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的綜合保稅區,也是產業布局最佳的綜合保稅區。
根據有關政策,國外貨物入區保稅,國內貨物入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出口企業再也不用往上海、深圳等口岸跑了,在重慶海關就能辦結出口手續。僅此項政策,每年就能為重慶企業至少節約上億元成本。再加上土地、勞動力方面的優勢,重慶對外資的吸引力迅速提高。截至目前,已有69家境內外企業與重慶保稅港區簽訂框架合作協議,有35家企業已經或正在辦理注冊登記手續。
利用入區退稅的政策優勢,重慶還謀劃加工貿易垂直整合,即在產業鏈整合創新上下功夫,通過原材料、零部件的逐步本地化,使加工與原材料、零部件生產基地在同一地區運作,從而實現配套物流成本最小化,改“兩頭在外”的傳統加工貿易模式為“一頭(原材料)在內,一頭(銷售)在外”。
為配合重慶發展,重慶海關與北京、深圳、上海等口岸海關建立聯系配合機制,實現了轉關數據聯網,做到了監管、配合無縫隙。
在政策吸引下,重慶加工貿易的發展已漸露頭角,僅今年一季度,重慶關區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3.3%。在今后3—5年,重慶將形成筆記本電腦8000萬臺、進出口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新增就業30萬—50萬人的IT產業集群。“隨著保稅港區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加工貿易企業將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重慶海關關長馬忠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