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微拍精品,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国产三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视频

  •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德國進口大增 中企如何抓住商機

  德國進口增長,對中國而言意味著商機增多了。而且,中德兩國產品互補性很大,容易形成錯位競爭。

  外媒報道稱,與去年同期相比,德國6月份的對外貿易數字讓歐洲人“目瞪口呆”:進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1.7%,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而且進 口增幅超出了出口同比27.5%的增幅,幾乎恢復到了危機前的水平。來自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后的德國6月進口額較上月增長 1.9%,至724億歐元(合10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數據公布當日即提振了歐洲市場的表現——德國DAX30指數上漲1.5%,英國富時100 指數上漲1.4%。

  在接受記者國際連線采訪時,中國駐德經商處官員朱偉革稱:必須同時看到,盡管德6月進口創歷史最高紀錄,但不排除去年6月德國進口基數相對較低的因素——去年6月,德進口同比下降18.7%。盡管如此,考慮到去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大,德國今年進口同比大增也是事 、實,所以,德國經濟的加快復蘇對提振歐洲“士氣”意義重大。

   加工制造業功不可沒

  外媒報道稱,盡管德國大部分貿易發生在與歐盟其他成員國之間,但半數以上的貿易盈余則來自于與非歐盟國家的貿易,特別是對中國和印度的出口貿易。

  朱偉革也持此觀點。他認為,德國進口猛增中必有中國“因素”。他引用了德聯邦統計局10日公布的德國去年“再出口”數據分析指出:德去年進口后再出口額高達 1512億歐元,主要產品是數據處理設備、電子和光學產品及各類機械產品,這些都是中國對德出口的主要大類產品。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1月~7月,我對德 出口370.47億美元,占對歐盟出口的21.87%;同期,我從德進口409.84億美元。

  外媒引用分析師的話說:出口復蘇、進口價格上漲以及重建庫存等因素,共同推動了德國進口的增長。與此同時,由于失業率不斷下降及消費者信心日益增強,第二季度,德國消費需求小幅上升,也推動了德進口增長。

  進口增幅的出乎意料,在外媒看來,似乎是德國人已經甩掉了“吝嗇”的形象,開始學會大手大腳花錢去享受和消費了。也就是說,私人消費對德國經濟的當前表現功不可沒。這也讓此前歐洲鄰國對“德國不愿承擔刺激經濟復蘇的責任”的指責有所沉寂。

  但是,朱偉革則稱,實際上,僅從數據看,私人消費對德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并不大,德國人的儲蓄率還是相對較高的。“真正拉動德國進口猛增的還是加工制造業。”朱偉革解釋說,德國是制造業大國,被冠上“德國制造”的產品附加值很高。

  “經濟戰車”蓄勢待發

  外媒報道稱,經濟學家預測,德國的強勁增長將創出兩德統一以來的新紀錄。果真如此,這將鞏固德國作為“歐洲大陸經濟增長火車頭”的地位。

  當然,現在誰也不敢打包票。因為,作為德國出口商品最大消費國的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歐洲大陸的緊縮政策等都有可能使歐洲經濟復蘇增添變數。

  朱偉革告訴記者:近日,有關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重新啟動的報道很多,上周,德國《經濟周刊》的封面文章就是這個主題。似乎,德國人 開始揚眉吐氣了。但是,德經濟畢竟是外向型的,對外依存度很大,而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性,特別是美國經濟復蘇仍存風險,德國經濟未來能否“一枝獨秀”還 有待考證。

  然而,一向具有憂患意識、以勤儉著稱的德國人早已開始默默地為下一步快速發展打著基礎,伺機蓄勢待發。以數據為證:德國DAX30指數企業的自有資本在今年3月底達5240億歐元,同比增長12%,比2008年3月份增長了3%。

  另 外,在危機之年,德企業研發投入不僅沒降,且有較大的增長,比如,化工業去年研發投入80多億歐元、電子電氣工業103億歐元、汽車工業210億歐元等。 不僅如此,去年,德國大部分企業也沒有大規模裁員,而是實行短工制,保留了技術工人,以備在經濟復蘇后充分發揮人才拉動作用。

  德國進口增長,對中國而言意味著商機增多了。而且,中德兩國產品互補性很大,容易形成錯位競爭。比如,德主要出口高端產品,中國主要出口中低端產品,如電子消費品、機械產品以及傳統的紡織、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品。

  即便形勢樂觀,但中國企業出口德國時也須注意幾點事項。中國駐德經商處官員朱偉革指出,德國總理默克爾上月訪華,中德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但這并不意味著德國就將對中國出口產品實行更加開放優惠的政策了。雖然,德國總的貿易政策是開放的,主張自由貿易,但與以前相比,德對華貿易政策,特別是在歐盟對華貿易救 濟方面的立場是后退的。這反映在德不公開主張支持歐盟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上;在反傾銷調查方面,德國則在表決中經常投棄權票。

  當 記者問及在德國“復蘇”勢頭大好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如何擴大對德出口,同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時,朱偉革指出:“總體而言,抓住機遇是一方面,保護好自己及市 場是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往往不能保護好自己的優勢——價廉物美且附技術含量,但中國企業之間應當避免相互壓價,惡性競爭。有的企業為了贏得國外訂單,報 價太低,同時又不注意商品質量,不僅最終損害了自己,也損害了中國同行的聲譽和利益。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RICHFUL瑞豐
客戶咨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京ICP備11008931號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