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下午,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在第十屆世界經濟學大會上發表演講。他首先回顧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所取得變化和成就。他指出,目前中國已經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最大的進出口國家,有最大的市場。世界銀行在二戰后,評估出13個國家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的國家,中國1989年已經成為這13個國家之一。
按照二戰后的主流經濟理論,中國的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超出人們設定的世界經濟每年的增長率。他表示,在中國1979年后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承諾中國經濟每年保持7.6%的增長,很多人認為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我們看到,中國每年的增長速度平均都保持在8%以上,是什么讓中國的這種發展成為可能?林毅夫認為,答案很簡單:一個國家的發展,最需要的是持續、整體的發展,比如在中國要保持從服務業到信息行業到工業,整體的增長。“此外,我們也應該清楚的看到,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主要依賴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可以做的是借鑒其經驗,購買其核心科技,但是不可以模仿學習,或者照搬其歷程。”
林毅夫在發言中特別強調,他反對不良競爭,每個國家都需有發展機會,我們(世行)要創造很好的貿易和發展環境,每個國家都有可能成為中國這樣極快發展國家,雖然有些行業需要給予補貼,但是這不是要單純地補給其匱乏的資源,而是對行業進行扶持,這也是世界銀行應該做的。
此外,他認為中國經濟有很大上升空間,很有可能會達到10%的增長,但他并未對此給出具體的時間。(文/楊倩 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