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號我國與東盟建立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這期間雙方貿易數據出現了引人關注的變化:今年前7個月,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逆差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75億美元。中方與東盟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由中國與東盟十國共同建立,從2010年1月1號起,雙方已經取消了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雙方最終目的要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大市場。
今年前7個月,中國與東盟雙方貿易額是161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50%。而前7個月,中方貿易逆差是75億美元,去年同期是4億美元。對此,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秘書處秘書長許寧寧認為,在自貿區(qū)發(fā)展初期,中方貿易逆差有其必然的邏輯
許寧寧:“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大量需要東盟國家的產品,像石油、天然氣、橡膠、木材、煤礦等等。中國和東盟的第一大產品是電子產品,國際貿易的復蘇使得電子產品開始活躍起來,有些是在東盟國家生產原材料,比方說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的電子產品,尤其是馬來西亞,到中國來出口,在中國市場銷售,包括音響設備電腦辦公設備等等。”
許寧寧同時提出,在國際貿易過程中,還要提倡“雙贏”的策略。
許寧寧:“我們實行的是以鄰為伴、以鄰為善的外交方針以及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有些國家我們充分考慮一些讓利,這種有利于東盟發(fā)展的這樣一種政策,實際上是有利于我們整個地區(qū)的發(fā)展。”
另據了解,為了進一步在自貿區(qū)內,打造新的產業(yè)鏈,首屆中國—東盟行業(yè)合作會議將于9月17號在昆明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