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再次呈現開打跡象。美國國會眾議院籌款委員會9月24日投票通過了一項對“低估匯率國征收特別關稅”的法案,再次刻意把匯率和貿易問題掛鉤,企圖逼迫人民幣升值。
刀架在脖子上,只有迎戰。9月26日,中國商務部在其網站發布公告稱,從9月27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美國《洛杉磯時報》昨日指出:“當美國經濟實力下滑時,美國政府如何處理與崛起中國的關系,會直接影響著東亞未來。是來一場經濟戰還是繼續保持合作,我們拭目以待。”
亞洲意圖凸顯
本周,美國參議院將對特別關稅法案進行最后表決,中美關系何去何從、人民幣是否升值以及貿易戰會不會惡化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緊繃”關系下,中美學者呼吁理性處理。美國經濟學家擔憂說,中方可能采取三種方式進行“報復”——制裁美出口商、減持美債和向WTO上訴。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同一問題反復被討論以及美國財長在此問題上態度的轉變,給大家的直覺是“政治意味過濃”。從日本廣場協議和日元升值導致的一系列被動局面看,匯率與貿易其實并不相干,人民幣升值并不能解決美國貿易赤字問題,美國政府對人民幣施壓,是想趁機擴大“中國威脅論”。
弘業期貨青島營業部總經理劉新濤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正利用中國匯率問題在亞洲擴大其戰略部署,其實在中日船長摩擦問題、東盟聯合在南海對中國提出要求等事件背后都看到了“美國的影子”,其直接目的就是給中國經濟建設制造阻力。既然日元升值無法改變美國貿易問題,那么美政界繼續強調人民幣升值就是想讓中國陷入金融泡沫,阻撓中國崛起。
讓一步非上策
“在經濟戰中,光靠勇氣不行,但沒有勇氣也是萬萬不行!”這是中國支持“打硬戰”學者的心聲。當美國意圖越來越明顯時,有人呼吁讓人民幣升值5%。澳新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表示,鑒于進口需求依然高居不下,人民幣小幅升值可能是緩解通脹的良策,也有助于進一步實現貿易平衡。“此番摩擦與以往有所不同,美國此次逼迫人民幣升值的決心看似不會動搖,他們不達目的,就會使用各種手段來施壓。中國躲不過,只有采取制約和反制約。”
孫立堅也認為,盡管貿易戰會導致兩敗俱傷,但讓一步絕不是上策。如果人民幣升值,中國的結局可能比日本情形更慘。“中國國內消費力跟不上、產業結構調整速度慢和日韓親美政策都是美國自認為能‘打勝仗’的前提,但如果美國一意孤行,中國也只有迎戰。”目前,刀已架在了脖子上,對中國來說,能做的只有想盡辦法贏得時間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只有這樣才能應對美國一波波無理要求。
亞美心態復雜
孫立堅認為,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包括日韓在內的很多亞洲國家心態頗為復雜。雖然越南、新加坡、日韓等國都選擇站在美國一方,但這些國家的經濟都得益于中國經濟的拉動。如果中國經濟重蹈日本覆轍,亞洲和歐洲國家都會受累,市場動蕩肯定在所難免。
在美國國內,也有許多經濟學家和企業人士對此表示擔憂。奧巴馬經濟復蘇顧問委會員成員勞拉·德安德烈·泰森博士認為,中國出口在危機后再次反彈,正巧碰上美國就業增長遲緩和難以接受的高失業率,這無疑刺激了美國的神經。勞拉說,貿易戰不利于奧巴馬政府實現其在未來5年出口翻番的目標;同樣,中國減持美國國債,會讓低利率的聯邦赤字基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并引發美國利率大幅上調,美元急劇貶值甚至全球金融市場重回動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