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前,中國煤炭出口一直快速增加,而當時的煤炭進口數量一直很小,因此凈出口數量一直快速增長,2003年達到歷史最大數量。2003年以后,中國煤炭出口數量開始快速下降,而煤炭進口數量卻開始快速增加,使得中國煤炭凈出口數量快速下降。
其中,2007年出口數量僅為5317萬噸,當年進口數量快速增加到5102萬噸,2007年中國煤炭凈出口僅為215萬噸,煤炭進出口貿易基本是平衡態(tài)勢。值得關注的是,2007年的第一季度,中國首次成為煤炭凈進口國,當時中國煤炭凈進口達到289萬噸。
進入2008年以來,中國煤炭供給依然趨緊。2008年一季度中國再次成為煤炭凈進口國,煤炭進口量為1126萬,出口量為1020萬噸,煤炭凈進口數量為106萬噸。2008年前5個月我國依然是煤炭凈進口,凈進口數量為30萬噸。
中華工商時報當年如此評價中國煤炭行業(yè)的這一重大轉變:
2007年中國向煤炭凈進口國角色轉變后,對國際煤炭市場,特別是亞太市場主導影響會進一步強化。同時,煤炭出口國角色的轉移,有利于增進國內國際煤炭市場的相互支持、相互依賴,推進國際煤炭市場的一體化步伐。世界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廣東等沿海省份煤炭進口的增加,無疑既緩解了國內煤炭供應不足的矛盾,又滿足了國際煤炭市場對國內煤炭市場的銷售需要,無疑有利于打破煤炭市場的國門界限,推進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全球統(tǒng)一煤炭大市場的形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為北方煤炭主產區(qū)騰出了產品剩余空間,關閉更多不符合要求的小煤礦,盡量減少礦難事故的發(fā)生。
延伸閱讀:
中國國土資源部的調查顯示,截至2002年年底,中國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儲量1886億噸,人均探明煤炭儲量145噸,按人均年消費煤炭1.45噸,即全國年產19億噸煤炭匡算,可以保證開采上百年,但并不意味著中國煤炭開采煤炭完全可以保證國內市場需求。
2005年煤炭產量更是超過21億噸,創(chuàng)歷史新高,但電力、鋼鐵、化肥等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使得對煤的需求快速增長,煤炭產量創(chuàng)新高仍解決不了國內煤炭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2007年以來,由于中國對煤炭進出口政策進行了調整,降低了出口退稅率,再加上運力不足、交通運輸緊張,煤炭短缺已成為影響中國南方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瓶頸。在這樣的情況下,煤炭進口在無政策限制后,國外煤炭與國內煤炭市場的競爭將回歸到煤炭產品本身的競爭力上。作為世界最大煤炭生產國與消費國,煤炭目前已占到中國能源需求的70%。
2001年以來,國家關停了約占中國煤炭總產量40%的各類小煤窯,國內煤炭價格隨之直線上揚,在華東地區(qū),4800大卡煙煤的價格一下子由2001年初的200元/噸猛漲至現在的320元/噸。而同期國際市場煤價則十分平穩(wěn),如澳大利亞產4800大卡煙煤在其產地價格為20美元/噸,每噸煤炭的口岸價格大約在人民幣270-310元之間。
兩相比較,國內的煤炭并無價格優(yōu)勢,與國內煤炭相比,進口煤炭在煤質、運輸、價格方面有較強競爭力。由此國內的一些煤炭用戶開始轉向國際市場,采購價格較為便宜的進口煤炭。廣東、福建等電廠將加大從澳大利亞、越南等地的進口煤炭數量。
隨著中國對煤炭資源保護利用的逐步深入,引入國際煤炭資源滿足越來越大的煤炭需求,將成為現實需要。國家對煤炭進出口稅率政策的調整,充分體現出國家減少資源性產品出口的意圖,也體現出國家對煤炭資源實施保護政策。另一方面,不再限制進口將有利于引入國際煤炭資源的有效利用。在煤炭進口政策放開后,綜合人民幣升值、環(huán)保壓力等多種因素考慮,今后中國煤炭將呈現進口增長較快而出口逐漸下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