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歐盟成廣交會亮點
第108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第二期于10月27日結束,采購商5.8萬人,同比增長0.4%,成交86.2億美元,同比增長1.9%。對日本、香港、東盟、印度成交分別下降13%、23.3%、24.3%、19.3%,對美國、歐盟成交分別增長1.8%、10.1%。我在上半年就認為歐洲并不是經濟基本面壞了,歐元問題是投機和歐美元蹺蹺板效應的運行軌道決定的。從現在來看,只有出口歐盟才是最好的,也證明了筆者上半年的判斷是準確的,但是當時國際國內一邊倒地看空歐元和歐洲經濟。這也證明了真理在少數人手里是顛覆不破的鐵律。
為何歐盟成為本次廣交會二期的亮點?
第一,德國在今年季度GDP增幅上取得多年來少有的成績,德國縮短工時擴大就業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德國經濟給歐盟吃了一顆定心丸。
第二,歐元在上半年下跌,一方面是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引發了拋盤,另一方面是投機機構配合評級機構聯決做空歐元。最關鍵的原因是歐元已到1.52的高位面臨變盤的壓力,正好被投機機構和評級機構聯決做空提供了機會。但是在去年廣交會時,歐元區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問題。從去年3月到10月,歐元升值8個月,今年截止到10月,歐元升值才四個月。最大的不同是,去年廣交會前歐盟什么也沒有治理過,今年廣交會前,歐盟內部出現很多政策,再加上中國對歐盟購買國債的支持,歐盟的經濟心理層面上發生了向好的變化。
第三,歐元區第三季度制造業環比增長超過8%,而上一季度僅超過1%。這樣,歐元區9-10月份的收入就會好些。而且,歐元兌美元從6月13日1.18以來,最高升值達到18%左右。所以,廣交會多采購也就在情理之中。
第四,社會主流觀點認為美國創新、經濟衰退后的恢復彈性、服務業好于歐洲,于是看多美元看空歐元。實際上,經濟的一切變化都會體現在GDP的貢獻度上,如果結果不行,那么變成假象。實際上,歐洲的制造業好于美國,比如德國的制造業、法國意大利的時裝奢侈品業對GDP增幅的貢獻度均好于美國。歐盟沒什么家庭負擔,而美國家庭負債很大。所以,這些足以成為不看空歐盟經濟的理由。我們比較歐美制造業、時裝業、奢侈品業等問題時,不是比歐美誰大,而是比產業對GDP的貢獻度。美國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對GDP的貢獻度上并不大,相反,德國中國才是貢獻大國,這種百分比貢獻度才是判斷歐美經濟的關鍵,僅僅看產業大小對比是流于表面不見本質。所以,國內的經濟學家們缺乏哲學功底導致只見表象不見本質是一目了然的。
綜上四點,筆者認為歐盟成為廣交會亮點在意料之中。
商務部中國企業走出去研究中心專家顧問 世界經濟學家 吳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