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個月內,美國發起的對華貿易制裁和相關案件多達24起。加上此前美國對華匯率的發難,兩國貿易爭端愈演愈烈。中國商務部作為這場“戰役”的主將,成為了這個秋天最忙碌的部委。為了應對近期中美頻發的貿易摩擦,商務部公平貿易局近日特別成立了中美事務小組。
觀察近期美國對華的貿易摩擦,我們會發現,這種摩擦正呈現新的動向:一是逐漸集中于高附加值產品和新興產業;二是與以往的“雙反”手段不同,美國近期更多使用337調查、301調查等手段;三是近期美國政府各部門在對華發起貿易責難層面高度協調一致。匯率和貿易保護是美國對中國輪番使用的兩大武器,最近密集采取貿易戰,與匯率戰效果未達到其提振出口的目標密切相關。
以10月15日美國對中國清潔能源領域啟動301調查一案為例。這個案子除了美國鋼鐵工人工會、美國勞聯和產聯等工會組織也予以支持,美國政府各部門協調一致。
而就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對華清潔能源啟動301調查之后不久,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就發布了一系列數據,用以證明中國清潔能源補貼導致對華貿易逆差激增,并稱清潔能源領域可以為美國提供大量高薪職業,該行業在全球化和對華貿易逆差增加的背景下受到很大打擊。
實際上,引起美方不滿的原因是中國的清潔能源產業已趕上并超過了美國。中國該產業的迅速發展超過美國,深深觸動了美國人。他們意識到發展虛擬經濟不能滿足其全球擴張戰略,所以開始向實體經濟回歸,清潔能源產業是其發展的重點,而在這方面中國已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
而這只不過是引爆中美貿易大戰的導火索之一。據統計,9月份至今,美國已經對中國啟動了7項337調查,一項301調查,涉及太陽能燈、液晶顯示器、打印機墨盒等多項產品。而從美國針對新能源補貼迅速立案調查的趨勢看,美國對中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領域更加多邊化了。
奧巴馬當政一年多來,由于美國對中國產品頻繁發起貿易制裁,中美貿易關系似乎越來越緊張。從2010年3月起,美國又將對中國的貿易戰延伸至匯率戰,這一切都是美國人為了改變中美貿易逆差的籌碼。從“匯率操縱國”到貿易大戰等,之前美國財政部暫緩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美國財政部一直聲稱人民幣玩弄匯率,爭論是否將中國定為“匯率操縱國”。
其實,匯率戰僅僅是中美摩擦的前端,匯率之爭只是借口,而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戰才是本質。在即將舉行的美國中期選舉的關鍵時刻,提出并引領一個能夠振奮民心,并彰顯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法案,既可以幫助某些國會議員實現政治作秀,也可以將其牽掛老百姓就業、生活等民生問題的焦慮,有效地傳遞給廣大的美國選民。
當美國頻頻對中國實行貿易制裁以及指責中國為“匯率操縱國”,折射出中國的寬容與大度。例如,美國對中國企業進行制裁時,中方除了發表聲明進行抗議外,一般都沒有什么后續行動,有時美方對中國某項產品征收巨額報復性關稅時,中國企業也很少上訴,或者不上訴,甚至被迫退出美國市場。正是中國的這種寬容與大度,助長了美方對中國的強硬態度。
中國就像一個永遠被指責的學生,怎么做也無法討老師們的歡心,無限委屈中突然明白,老師其實關心的是他們自己的錢袋。中國經濟迅速成長的龐大身軀,已經壓迫得老師們心驚膽顫,無論中國多么想做個好學生,也已經無法消除他們的疑懼。在對中國清潔能源進行制裁方面就可見一斑。從美國國會,到總統,再到財長,兩大政黨的政客們一起上陣,迫不及待之情連紅臉白臉都懶怠著扮下去了。
我們不免有些擔憂,美國對華頻繁進行貿易制裁,中國能否扛得住?就算中國扛住了美國的攻勢,勝得也必然慘烈。換個角度看,殺人一萬,自損八千,美國已經極度虛弱的經濟,也根本無法承受中美強硬對抗而爆發貿易戰爭的后果。匯率戰必然伴隨著貿易戰,時間拖得越久,對中國越有利,全球自由貿易被阻隔的結果,美國的損失肯定比中國大,因為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內在市場還有許多潛力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