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融支持保障房建設的政策導向非常明顯。
早在2011年,[注冊英國公司]銀監會在信托公司凈資本管理上明示了對公租房、廉租房類房地產信托業務的傾斜,比如公租房、廉租房類房地產集合信托業務的風險資本計提比例只有1%,而其他房地產融資集合信托業務的風險資本計提比例高達3%。
3600萬套保障房任務,信托公司漸漸失去參與熱情。
保障房信托項目收益不足
據全統計,2014年1-10月成立的保障房信托項目不足20款,規模18.31億元,平均收益9.75%。
而去年同期成立保障房信托項目32款,規模136.16億元,平均收益9.28%。
今年6月,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披露的數據顯示,社保基金190億投資余額擬支持基建和保障房建設。
然而,成立規模一年下降87%,政策給予的各種利好似乎已無法阻止信托公司與保障房信托漸行漸遠。
對此,有信托公司人士向記者坦言,理由很簡單——風險高還不賺錢。
目前市面上流動的保障房集合信托多集中于省會城市,雖然利薄,但那里的經適房、限價房和城市的棚戶區改造房出售快,流動性好,便于收回信貸本息;但是若在非省會城市甚至農村,還款來源就沒有保證,風險就很大。
保障房信托項目平均收益率始終在9%以上,這意味著實際融資成本超過10%。
業內人士坦言,如果沒有配套商業地產,純粹的保障房項目根本無法承受如此高昂的信托融資成本。
通常情況下,投資標的僅為保障房項目本身的話,利潤為總投資額的3%~5%,因此,地產公司都與當地政府協議,在做好居民安置工作后,剩余的用地用于商業開發。
融資渠道越來越豐富,相比銀行,信托融資成本偏高,大部分房企、平臺公司更傾向于向銀行貸款,同時房產公司也可在債券市場低息發債,此外基金子公司以及資管行業介入打價格戰,信托公司沒有任何優勢。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8月底,已開工3140萬套,基本建成1977萬套,這意味著相對于“十二五”計劃3600萬套任務,已分別完成了計劃的87%和55%。
以此數字來看,3600萬套的任務量不難完成。
“對信托公司而言,[英國公司注冊]保障房項目多為和地方政府"處關系",一些公租房風險更大,貸款周期長、租金難覆蓋收益、抵押物的處置權不明等問題的存在,注定保障房項目無法成為信托業主流。”
有信托公司人士坦言,“信托公司對地方基建項目的熱情遠高于保障房項目,3600萬套保障房的盛宴信托不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