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12家信托公司共計增資超過210億元,直逼2011-2013年這三年全行業增資總額:2011-2012年,信托業增資總額約150億元,2013年增資總額為136.55億元。
尤其是今年10月以來,中信信托豪擲88億增資、新華信托增資至30億元,更將中國信托業的增資潮推向了制高點。
由于保監會今年上半年曾發文嚴控信保合作風險,[注冊薩摩亞公司]對信托公司的資質提出要求,因此對大多信托公司而言,大手筆增資,突破保監會要求的“凈資產30億元”門檻才是業務升級的關鍵一步。
業內人士指出,信保合作表面風光繁華的背后,暗藏著關聯交易的風險隱憂。提高對信保合作的監管要求,有助于隔離和控制風險,而強強聯手更是大勢所趨。
增資所帶來的整體實力提升直接打通了信托與保險資金的規范合作通道,對金融市場的統一及其良性運轉意味深遠。
12家信托增資210億元
受經濟波動和宏觀政策影響,外部市場形勢多變,今年以來,信托業面臨著一定的發展與轉型壓力。
在此節點上,中信、中融、興業、新華等12家主流信托公司紛紛宣布增資,其中增資規模超10億元的就有6家,中信信托增資后注冊資本金達到100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信托公司。
耐人尋味的是,此前曝出中信、新華雙雙被銀監會點名短期內風險資產把控,而此番兩大信托公司又同時增資,給行業及投資者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也打了唱空者一個措手不及。
截至2014年6月,中信信托的凈資產為138.39億元,作為中國信托業實力最雄厚的公司,也曾在2013年曝出多只產品因融資方不能回款而走向抵押物拍賣處置的風險事件。
放眼整個信托業,完全沒有風險暴露的信托公司幾乎不存在。
但是,根據銀監會公布的數據,按照整個信托行業12.48萬億的資產規模計算,不良率在約0.56%。對比四大國有銀行0.98%-1.22%的不良率來看,這一比例很低。
毋庸置疑,隨著信托規模的急劇擴大,經濟增速減緩,信托行業確實累積了一定的風險,但是通過增資,信托公司進一步增強了風險抵御能力。
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參與基金和基建類的項目或引入險資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均要求注冊資本金在12億元以上,通過增資可擴寬業務領域,提前布局行業轉型,擴大資產管理規模、提升盈利水平。
這意味著,即便在大資管時代,信托的牌照優勢和發展前景仍備受股東青睞。
大資管呼之欲出
在一些保險資金投資的信托計劃背后,保險機構與融資人為同一控股股東控制的關聯方,甚至還與信托公司、信用增級方等主體具有關聯關系;信托計劃并不直接投向具體基礎資產,而是存在兩層或多層嵌套,繞開監管。
為此,監管層頻繁出手提高對信保合作的監管要求,有助于隔離和控制風險。
為了加強信托業監管,銀監會此前陸續出臺新監管標準。最新監管評級也積極引導信托公司符合凈資本不低于行業中位值,凈資本高于各項風險資本之和的150%,凈資本高于凈資產的70%等要求。
2014年5月,保監會下發《關于保險資金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有關事項的通知》,重申有關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風險控制規定,新增兩個“不得”:不得投資單一信托,不得投資基礎資產屬于國家明令禁止行業或產業的信托計劃。
此外,《通知》對擔任受托人的信托公司提出三大準入條件:近三年公司及高級管理人員未發生重大刑事案件且未受監管機構行政處罰;承諾向保險業相關行業組織報送相關信息;上年末經審計的凈資產不低于30億元人民幣。
受制于監管升級,信保合作有所放緩。
據保監會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78家保險公司(集團)共投資信托計劃739筆,涉及32家信托公司,累計投資余額2805億元,占當季度末保險行業總資產的2.99%,較今年一季度末增加768億元,增長37.7%;較上年末增加1363億元,增長94.5%。
不過,信托與保險的聯手仍是大勢所趨。
對大多信托公司而言,大手筆增資突破保監會要求的“凈資產30億元”門檻才是業務升級的關鍵一步。
對于整個信托行業來說,[薩摩亞公司注冊]增資的意義或不止于短期利益——增資所帶來的整體實力提升直接打通了信托與保險資金的規范合作通道,對金融市場的統一及其良性運轉意味深遠。
有信托人士告訴記者,“更重要的是,歷經風雨的信托行業毫無疑問是另類投資市場中最富有經驗的金融機構,與更專業、更具實力的金融機構合作,可以彼此化育投資管理能力,形成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