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產品轉讓需求多是因為短期流動性不足所致,投資信托產品的資金最好是中長期資金,最好不要因為短期的風吹草動而影響理財規劃。
筆者提醒投資者,[廣州瑞豐注冊香港公司]信托產品轉讓需求多是因為短期流動性不足所致,投資信托產品的資金最好是中長期資金,最好不要因為短期的風吹草動而影響理財規劃。
百萬門檻的信托產品一直以平均“9%+”的傲人收益率,吸引著眾多小伙伴的目光。然而,數據顯示,上周信托產品平均期限為23.78個月,主流產品期限為2年。
大多數信托產品無法中途贖回,這類產品整體流動性比其他金融產品差。
而最近兩年越來越多信托產品的兌付風險問題,使得信托產品二級市場轉讓的需求大大增加。
據記者了解,目前信托產品流通轉讓平臺主要分三類: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財公司、第三方交易平臺,各有優劣。
但從目前看,相比超10萬億的信托資產,目前這些信托流轉平臺的成交量非常有限。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通過這些平臺轉讓的產品超過100只,待轉讓信托產品必須折價轉讓。
對于“賣方”來說,看看是否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提前“變現”,建議投資者不宜輕易改變自己的投資策略。而對于“買方”則需要和目前在售的信托產品對比下風險和收益,要多方考察,不可盲目出手。
30余家提供服務僅針對“自家產品”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68家信托公司中,有35家左右信托公司在官網上設置轉讓平臺,不過這一平臺多數針對自家產品,投資者不妨在選擇這家信托公司新發產品時,也對比看看“轉讓產品”。
從目前來看,超半數信托公司如中誠信托、上海信托、華寶信托等都設置了轉讓平臺。
如上海信托開通“贏通轉讓平臺”,目前這一平臺上有6款產品的轉讓信息,其中4款已經完成轉讓。而從這6款產品來看,轉讓收益率多為8%至9.5%,規模在100萬至2億不等。
而華寶信托2013年6月推出的是“流通寶”,主要包括信托受益權轉讓和融通這兩類服務。
中誠信托的轉讓平臺上則有兩款信托產品,轉讓金額分別為400萬、240萬,轉讓價格多為面議。
投資者如何通過信托公司平臺實現信托產品的轉讓呢?
有三個方面需要注意,第一,信托公司平臺往往只針對自己公司發行產品,如“贏通平臺”只針對上海信托發行的信托產品(不包括現金豐利和紅寶石系列)提供轉讓服務,而且參與信托受益權轉讓交易的轉讓方、受讓方須符合相應準入條件方可進行交易。
第二,轉讓模式一般有兩種,一是投資者在網上發出指令,信托公司審核后發布在轉讓平臺,并審核有意向受讓客戶,最后信托公司協助完成轉讓;二是聯系當初銷售的客戶經理,客戶經理根據產品到期時間、產品收益等進行定價,然后尋找受讓方。而后一種情況更多,掛牌轉讓比較少。
第三,多數信托公司自建的轉讓平臺允許對信托產品進行拆分。如以上海信托贏通平臺為例,其已經辦理轉讓的兩筆信托受益權均標注“可拆分”。數額億元以上,拆分后更利于轉讓。
值得注意的是,從信托渠道轉讓往往交易價格都視具體情況而定,而且各信托公司的轉讓手續費也不相同,有些轉讓手續費為0.1%。
“信托產品不是非常標準化,難以定價,投資者之間互相溝通效率很低,成交很難。”一位信托人士曾表示。
因此,目前信托產品轉讓成功仍屬于偶然事件,還未形成潮流。多數轉讓交易平臺僅能起到信息流通的作用,最后成交依然靠個人。
為了提高信托產品流動性,信托公司不僅提供轉讓平臺,還有信托公司嘗試信托產品“做市商”模式,還有讓信托產品每年開放一次申購贖回,有些信托公司還增加定期贖回條款,不過收取一定手續費。投資者最好從成本角度綜合考慮。
第三方交易平臺注意交易費用
除了信托公司,不少第三方交易平臺也進行信托產品收益權轉讓,不過目前看成交并不多,投資者需要注意其中費用問題。
據了解,第三方交易平臺包括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上海市信托登記中心等。
如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目前就掛出4個信托受益權轉讓消息,包括新農村建設發展基金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鐵牛集團流動資金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北大高科集合信托貸款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濰坊濱海應收賬款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等,轉讓規模從130萬元至2000萬元不等,期限最短的為3個月,最長的為14個月,預期年收益為9%~10.5%。而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掛牌的信托資產產品數量有21只,涉及金額達到0.651億元。
號稱“中國信托轉讓第一平臺”的新華匯金金融資產受益權交易中心顯示,目前轉讓中的信托產品有20只,包括“中融-匯盈1號”、“新華信托華錦86號”等,預期收益率從7.5%~11%,其中有些項目具體情況并不詳細。
還有媒體報道,近日銀監會已正式批準全國信托登記中心落戶上海自貿區,全國信托登記中心是由原來的上海信托登記中心“升級”而成。
據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第三方交易平臺轉讓信托時間較長,但長期上線產品數量不多,信托流轉的實質性啟動不甚明顯。
而且,目前第三方交易平臺,只能流轉合作信托公司的產品。
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交易,一般是信托持有人提出需求和原因告知第三方平臺或者信托公司,平臺理財師或者信托公司對產品進行估價并適當定價,然后掛牌轉讓,談成之后同樣需要去信托公司辦理轉讓手續。
值得注意的是費用問題:一般雙方都要承擔費用,在5‰~1%之間。
第三方理財最積極超百款產品轉讓
相對信托公司轉讓平臺和第三方交易平臺,第三方理財的信托產品轉讓平臺顯得“更豐富”。
據不完全統計,這類平臺有超過百款信托產品等待轉讓,相對來說對買方可選擇面更廣,而對賣方來看,最好選擇成交較多、服務更好的平臺。
據悉,還有多家第三方理財機構專門在官方網站專門開辟交易平臺,有轉讓需求的用戶可在交易平臺發布需求,由第三理財機構居間撮合進行信托受益權轉讓,并收取一部分手續費。
其模式與信托公司撮合信托產品轉讓的流程并無二致,但三方理財的優勢在于擁有較多的客戶資源,使得信托產品轉讓達成的時間大大縮短。
相對來說,第三方理財渠道有兩大優勢,第一是幾乎覆蓋了所有信托公司的產品,第二是多數轉讓價格是原價轉讓,轉讓者可能會讓利1至2個月左右利息。
不過,投資者也需要注意其中的交易費用,[深圳瑞豐注冊香港公司]按照慣例,這一交易費用由轉讓方承擔,一般為交易總金額的1%。辦理信托轉讓過程中也會產生費用,其中包括交通費等差旅費。
不過,雖然第三方相較于另外兩個渠道來說,交易熱鬧一點,但由于缺乏評級和不是標準化產品等因素,信托產品的受益權轉讓仍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