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信政與地產業務數量、著力發展非標資產證券化業務、強化風險管控、拓展國際業務,華澳信托內部改革如疾風勁雨。
楊自理坦言對信政、地產項目非常謹慎,9月底《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的發布顯示了政府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的決心。
減少信政與地產業務數量、[注冊香港公司程序]著力發展非標資產證券化業務、強化風險管控、拓展國際業務,華澳信托內部改革如疾風勁雨。但在新任華澳總裁楊自理看來,這還只是開始。
12月11日,楊自理在接受包括上證報記者在內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正著手開展華澳信托的內部改革。
他指出,明年的行業風險形勢有惡化趨勢,華澳信托需要提高自身實力,未來華澳信托融資類的色彩將會減弱,將華澳打造成一家類投行資產管理公司。
定位類投行資產管理公司
經歷上半年的高層變動之后,華澳信托新一屆高管團隊已于本周落定,張宏出任董事長,楊自理任總裁,兩位均是擁有數十年信托業管理經驗的“老兵”,任職資格已通過銀監會批復。
至此,華澳信托高管團隊全部到位,實力不可小覷:執委會其他成員還包括首席財務官鄭玲芳,副總裁范華、趙一巖、楊宇浩及首席風控官高杰。
其中,新任副總裁范華和趙一巖分別為原外貿信托副總經理和原民生信托助理總裁,兩位的任職資格也已報銀監會待批復。
今年7月16日,原民生信托總裁楊自理空降華澳信托,任總裁一職。在信托業浸淫數十年的他,為華澳帶來嶄新的管理思路。
他指出,信政和地產是未來信托業風險積聚的兩大領域,未來華澳將逐步退出信政項目,并減少地產項目數量,未來華澳的重心將在非標資產證券化以及投資類業務。
楊自理坦言對信政、地產項目非常謹慎,9月底《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的發布顯示了政府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的決心。
“沒有地方財政保障,信政合作的空間已經很小了,一些地方平臺公司負債率太高,將來信政業務的風險會很高。
此外,華澳將提高對房地產項目交易對手的選擇門檻,減少地產項目數量。”楊自理告訴記者,“不過傳統的通道類、單一、被動業務將繼續開展,既能增加公司受托資產規模,又能增加無風險收益。”
削減了上述領域業務,華澳勢必需要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楊自理看來,華澳未來的公司屬性應是一家類投行資產管理公司,因此投資類、非標資產證券化業務將成為重點業務,而非標資產證券化也是未來國內信托業的新領域。
中國大部分優質企業的資產沉淀在賬本上,依托信托的靈活性,可以讓這些資產流動起來。
比如高速公路收費權、租金收益、應收賬款等等,資產本身處于沉淀狀態,通過信托公司主動管理就可以讓他們流動起來。
在標準化資產證券化中,信托往往扮演一個通道的角色,不涉及主動管理,盈利也很有限,但是在非標準化資產證券化中,有資產作保障,信托風控手段多、效率高的特點將得以顯現。
此外,華澳還將專注于投資業務的開展。
涉及PE、定向增發、公司并購等領域。“投資類業務更能考驗信托公司對于資產、資金、人力的整合能力,通過交易結構設計來解決風險,更能發揮信托法賦予我們的靈活手段。”楊自理說。
風控是核心
整個對話過程中,楊自理始終強調“風控”。他坦言,上任伊始就否決了很多項目。
風控是金融機構的核心,風控平平的項目寧可不發,同時缺乏業務經驗的風控人員只會降低公司項目質量和審批效率,所以來華澳第一件事就是完善風險控制體系,我從業務部門抽調了三位部門經理到風險管理部,設立了獨特的評審員制度,吸引業務人員加入風控部門。
楊自理認為,華澳的當務之急應是勤修內功。為此,他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
首先,公司新設了資產管理部,專門負責項目的投后管理。
其次,要打通直銷渠道。“明確業務方向,完善業務模式,同時加強產品的系列建設。”他說道,“在核心城市布局財富管理中心,2015年50%以上自有產品直銷,三年內實現全面直銷。”
拓展海外市場亦是改革方向之一。
“拓展國際業務也是華澳信托的戰略之一,明年計劃在海外設立海外業務分部。做投資、資產配置一定需要全球視野,選擇資產估值低的國家地區投資、配置資產。”
此外,楊自理還透露,[注冊香港公司費用]根據股東的設想,明年華澳計劃增資6-10億元,這樣凈資產將達到15-20億元。
明年增資完成后,待時機成熟,股東方還會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凈資產有望在未來2-3年達到30億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