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半年到期信托超2.3萬億 99%可正常清算.
站在13萬億路口的信托行業面對風險問題始終繃緊著神經,其每一步動態也都引發著市場內外的高度關注。
記者從接近監管的權威人士處獨家獲取到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寬口徑下的信托風險資產規模為754億元,相比9月末下降了70億元。
而未來一段時間,[百慕大公司注冊]信托項目的到期高峰將出現在2015年3月和4月,目前來看,超過99%部分可以完成正常清算。
如此看來,盡管經濟下行周期持續,但信托行業的整體風險仍維持在可控范圍內并逐步釋緩,但不可否認的是,也確實有個別機構單體風險較大。
據了解,已有一家信托公司集合風險項目規模與凈資產比率超過100%。
風險資產余額、比例再次下降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0月末,信托行業風險資產規模為754億元,涉及52家信托公司,348筆項目。
這并不是信托行業首度披露的風險資產情況,早在今年8月,就有報道稱,行業總體上報的風險資產超過700億元,消息甫一傳出,市場風聲鶴唳。
但就本次最新的上報情況來看,仍透露出一定的樂觀預期,行業整體風險資產并未隨著經濟下行周期持續而失控蔓延,相較此前還有所釋緩。
首先,風險資產規模相較9月末下降了70億元,較6月末下降了163億元,無論從規模還是占比,風險趨勢都持續下降。
其次,從風險資產占信托行業總資產規模比例來看,僅為0.57%,仍在可控范圍之內(10月末,信托行業資產規模雖增速放緩,但仍達到歷史高位的13.21萬億元,較9月末增幅2.04%)。
“由于信托公司對貸款安全性的控制措施與風險承擔主體與銀行有明顯區別,所以并不適宜壞賬率這種量化指標,但即使以此做粗略估算,0.57%也屬于極低的比例!北本┠承磐泄靖邔尤耸咳缡钦f。
再次,按監管方對信托公司風險資產的上報要求,該統計數據尚屬于寬口徑,不能等同于不良資產,是有可能出現風險的項目,包括未到期項目,而其中大多數通過處置方案都能夠完成消化。
據獲悉,按照此前上報數據情況,風險項目預計實際損失金額約24億元。
換言之,在全部風險資產中,也可能僅有約3%左右會成為實際確立在賬面上的損失。
未來6個月到期的信托項目將超過8000筆,規模超過2.3萬億元,其中能到期清算的比例為99.18%,也就是說,接下來半年之內,信托風險項目到期兌付壓力不大,絕大多數能夠實現到期正常清算。
而下一個到期高峰將出現在2015年的3月和4月,到期規模分別為5213億元和4298億元,其中能正常清算的占比分別為99.58%和99.37%。
保障基金“備戰”單體機構風險
但不可否認,[注冊汶萊公司]據可證實的權威來源處消息顯示,盡管行業整體風險呈現緩釋狀態,但確實也有個別信托公司的單體機構風險較大。
其中某信托公司集合風險項目規模與凈資產的比例已超過100%,其集合風險項目規模相比凈資產超過3.5倍。
值得一提的是,風險資產的機構分布也表現出較明顯的集中度,前十家信托公司的風險資產規模超過450億元,在行業整體風險資產規模中占比超過60%。
其中由這些機構主動管理的風險項目金額為375億元,也就是說,另有近80億元為“通道業務”。
對于信托行業單體機構可能出現的風險應對,監管方面一直醞釀籌備的信托業保障基金管理辦法近日也正式出水,作為主要由信托業市場參與者共同籌集,用于化解和處置信托業風險的非政府性行業互助資金,信托業保障基金設立的目的,是建立市場化的風險化解方案,換取風險緩釋和處置的“時間窗口”,將單體項目和單體機構的風險消化在行業內部。
與一些市場猜測不同的是,保障基金并不是可以動輒出手用以損失賠付的“兜底資金”,而是作為信托公司風險處置的最后一環,一旦進場救助,也意味著懲罰和問責即將啟動。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信托公司的風險處置,原則上按照“債務重組-外部接盤-履行恢復與處置計劃-動用保障基金”的順序進行。
保障基金是作為最后手段參與對信托公司的有償救助,而不是損失賠付。
當然,保障基金對于信托公司的救助,也不是無成本的救助,更不是對信托公司及其股東的逆向激勵。
一旦保障基金介入后,將對信托公司原股東和高管依法依規問責,必要時實施市場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