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伊始,監管地位的提升是吹向信托業的第一縷春風。
一個星期之前,銀監會拆分非銀部,單設信托部還只是一個傳聞。而昨日,銀監會發布的監管架構改革一文就給出了明確答復。
銀監會在《依法監管、為民監管、風險監管銀監會實行監管架構改革》中提出,設立信托監督管理部,專司對信托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
在銀監會官網的內設部門欄目下,[廈門瑞豐注冊香港公司]信托部也已經在列,與非銀部并列。
對此,信托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對信托業的發展來說是很大的利好,是信托業的地位受到認可,監管上開始受到重視。
中鐵信托副總經理陳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專業化監管將對行業發展將產生很大推動作用,制度性基礎設施建設可能可能更有人員推動了。
目前,包括信托財產登記制度,信托產品流通機制,信托機構管理條例,公益信托實施細則等等在內的信托業制度性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完善。
中國信托業從1979年恢復至今,行業雖幾經整頓,但發展迅速。
在目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金融體制下,信托公司不但牌照稀缺,而且制度優勢獨特,是我國唯一能夠橫跨實業、貨幣與資本三大市場進行直接投資和融資的金融機構,其業務手段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備受推崇。
尤其是在銀監會成立后的十多年里,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迅速增長,截止到2014年第三季度,增加了近80倍。
2003年,信托資產管理規模為1635億元。而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12.94萬億元。
不過,一直以來,信托雖然與銀行、券商、保險并稱四大金融支柱,但缺乏權威的、行之有效的監管架構。
無論是人民銀行時期還是現在的銀監會,具體管理信托公司的職能部門僅僅是非銀司下設的信托處。
隨著近十年來的信托業大發展,管理資產規模已經僅次于銀行業,既有的監管機構設置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信托業發展和監管的客觀需要,也與信托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稱。
此前,信托公司與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貨幣經紀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6大板塊一起都屬銀監會非銀行金融機構部監管范圍。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將對信托的監管從非銀行金融機構中獨立出來,是對信托監管精細化和規范化的體現,有利于今后監管水平的提高。
不僅如此,信托業發展到當前階段,正是面臨轉型的關鍵期,需要制度支持,更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給信托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從2013年底開始,支撐行業發展的房地產、礦產、基建以及銀信業務屢屢受到打擊,現有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行業發展步入寒冬,尤其是此前一直作為行業“潛規則”的剛性兌付已經顯露出不可持續性,業內專家表示,要想解決這一行業頑疾,首要做的是梳理、完善目前信托基礎制度,即加強信托產品流動性和信息披露。
有業內人士表示,[成都 注冊香港公司服務]目前信托法規建設的滯后可能與信托業的監管地位及架構有一定關系。
信托部獨立后,專業化的監管體系使部門之間職責清晰,效率提高,將會加快推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