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詞火了,無論是證監會還是銀行,對這個概念都相當敏感。為啥呢,證監會想控制,但銀行其實還想繼續做。
這就是傘形信托——一個讓整個金融業是又愛又恨的產品,愛之是牛市之時,傘形信托能給各方帶來不菲的收益;恨之是因為這東西風險的確不小。
別以為一看就不知所云的詞就指定跟你半毛錢關系都沒有,[意大利注冊公司]或許你投資的看似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傘形信托就可能是其中的投向之一。
傘形信托是把什么傘?
所謂傘形信托,是指由證券公司、信托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共同合作,結合各自優勢,為證券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提供投、融資服務的結構化證券投資產品。
通俗講,就是用銀行理財資金借道信托產品,通過配資、融資等方式,增加杠桿后投資于股市。
打個比方,投資股市需要資金,可本金就只有250萬,不夠花怎么辦?通過傘形信托,250萬元的本金被上3倍杠桿后,就可以籌得750萬元,加上本金總共是1000萬元。機構就可以拿著這些錢投向股市。
問題來了,錢從哪兒來?
自然是各色投資者,比如符合條件的個人投資者,比如銀行。他們的投資相互獨立,各自成立專項賬戶,就像雨傘每根傘骨一樣,分別掛在同一信托產品這個“傘把”上面。傘形信托因此而得名。
銀行在這里是干嘛的?
個人投資者本文暫且不談,主要咱來說說銀行究竟淌的是怎樣一灘水。
要先說明的是,傘形信托有兩種形式:
一個是優先級:
固定收益,雖然低但無論是賺是賠,這部分投資者的本息優先保障,也就是上述750萬元的部分;
一個是劣后級:
如果賠錢就先賠這部分投資者的錢,但如果賺了錢,刨除優先級的收益外,統統全是他們,也就是說,風險大但可博得的收益也很大,就是上述250萬元的部分。
銀行作為風險管控最為嚴格的金融機構,自然選擇優先級。
銀行跟信托公司約定固定收益,約在7%-8%左右。如無意外,產品到期之后,銀行就會自動得到這部分收益。如果有意外,銀行的錢也相對可以保障。
實際上,傘形信托設有平倉線,一旦投資操作不當,或遇到行情不好賠了,可能就會面臨強制平倉,以保障優先級投資者的本金及收益。而這部分損失則由劣后級投資者承擔。
風險在哪里?
這么說來毫無風險啊!證監會為啥提示風險呢?
原因在于萬一操作不當,平倉失敗導致無法退出,即便是投資優先級的銀行資金就將面臨損失。這在股市劇烈動蕩的時候,是很容易發生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一大輪上漲之后,A股市場最近出現了深度調整,尤其這周以來,股市行情已經讓不少投資者捶胸頓足了。
銀行的錢哪兒來?
自然是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說不定就來源于那些看上去最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傘形信托可能作為銀行理財產品的投向之一,與百姓的資金構成直接關系。
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為何要投向這么高風險的資產?原因很簡單,源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下降。
銀行人士坦言,從去年開始的多次降息,讓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一路向下;而股票漲勢的一路攀升,也讓不少投資者轉戰股市,銀行理財客戶流失現象嚴重,為了留住客戶就勢必要提高預期收益率。
既然股市向好,收益易得,那么讓資金流轉到股市晃一圈也未嘗不可。傘形信托就由此做開。
要說明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并非全都不靠譜了,畢竟傘形信托僅僅是銀行理財產品眾多投向中的一種。
當然,如果銀行大量依賴傘形信托,或者傘形信托在產品眾多投向中占比較高,又遇上股市震動,就可能出現問題。這也是傘形信托的風險點所在。
據了解,[注冊德國公司]目前大多數銀行均已退出傘形信托,但仍有少數銀行持續這項業務。同時,證監會的禁令已經讓新傘難開,未來一段時間后傘形信托將就此告一段落。
不過,這也無法阻擋銀行理財的資金繼續流向證券市場的腳步:傘形失效,還有資產證券化、私募等渠道前仆后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