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行業龍頭中信信托以10764億元的規模,成為信托業首家實際資產管理規模萬億級信托公司。 盡管中信信托的凈利潤仍高居榜首,[注冊巴拿馬公司]但與2013年同期相比,卻出現前所未有的負增長。年報顯示,中信信托去年僅實現凈利潤28.12億元,較2013年末的31.44億元下降了10.54%。
而去年出現增“量”不增“利”的信托公司不在少數,其中至少38家利潤增長率遠不及資產管理規模的增長率,甚至出現負增長的情況。
行業龍頭:中信信托資產規模破萬億
年報數據顯示,去年中信信托的資產規模過萬億級,達到10764億元。其中,信托資產管理規模高達9020.74億元,同比增長23.63%;通過資產管理子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為1743億元;公司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56.60億元,同比僅微增3.1%。
同時,信托業務實現手續費及傭金收入43.85億元,同比減少了5.19%;占總營業收入比例從去年的84.04%下降至76.93%。
從行業整體情況而言,信托行業增“量”不增“利”已是普遍現象。數據顯示,信托行業整體資產規模2014年增加3萬億,但利潤率增加明顯減速,出現虛胖的“癥狀”。
其中,外貿信托便是典型,其2014年末資產管理規模猛增71.23%,達5434.57億元,躋身行業前五名。然而,其凈利潤僅為12.17億元,同比減少6.15%。此外,行業老牌信托公司上海信托、華寶信托亦是類似情況。
從上述67家信托公司披露的信托資產情況而言,增加的信托資產規模主要是集中于不賺錢的被動管理的信托業務。
以外貿信托為例,資產規模總體增加2260.80億元,其中,主動管理型信托業務僅增加99.47億元,其余的2161.33億元全部來自于被動管理型信托業務的貢獻。
在A股市場大幅走高的情況下,信托公司投資于證券市場類的被動管理型陽光私募產品增長最為迅猛,其次為股權投資類產品。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泛資管時代的到來,同業市場競爭激烈,信托牌照價值已逐漸消失,被動管理型信托業務費率早已拼殺至萬分之五左右,收入水平大不如前。此外,在傳統主動管理類信托業務風險加劇的境況下,信托公司主動收縮戰線,信托業務收入的增速自然遠不及規模增速。
信托業協會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從已清算的信托項目來看,截至2014年末,信托公司平均年化綜合報酬率已再創新低,降至0.51%。
信托公司自營收入激增
眾所周知,信托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于信托業務收入和自營業務收入兩部分,而信托公司去年固有資產投資收益明顯上升。
實際上,多家信托公司固有資產投資收益甚至超過了信托業務的收入。其中,重慶信托、華潤信托、華信信托等多家公司傳統信托業務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不足50%。而江蘇信托的手續費及傭金4.74億元,僅占總收入的34.05%。
而上述67家信托公司披露的自營資產運作情況顯示,在自有資金投資中,貨幣資產、貸款及應收賬款占比減少,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投資類和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比例升幅巨大。
隨著A股牛市的持續,信托公司固有資金也在奔向風口,參與網下IPO申購。據統計,包括紫金信托在內的多家機構都在積極申請獲取相關業務牌照。
向來自營資產業務偏保守的中融信托去年自營資金運作模式也發生較大的改變。2013年,其自營盤中近九成資產為貨幣資產,而去年末只有三成資金是以貨幣資產形式存在;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達到60.39億元,同比增24倍,占比達49.5%。
此外,信托公司2014年的固有資產投資收益頗豐,這一方面來自于自營盤股票投資盈利,另一方面則得益于長期股權投資獲得的豐厚回報。
以華潤信托為例,[巴拿馬注冊公司]在其全年23.50億元凈利潤中,有14.17億元的來自于公司所持有國信證券的股權收益。而人均利潤居首,凈利潤排名第二的重慶信托,在去年35.53億元的營業收入中,自營收入占比也近半。其中,公司持有34.79%股權的重慶三峽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收益為4.60億元;持有24.99%股權的合肥科技農村商業銀行,投資收益為1.4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