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對金融市場的滲透,機構競爭越來越體現為后臺技術系統的角力。
平安信托于15日推出面向資本市場私募機構的[加拿大公司注冊]“私募贏+”,核心是一套“POPS平臺系統”。該系統具備交易、風控、清算、報告、估值、客服等一系列功能;“傘形分倉”功能亦能在POPS上實現。
相關負責人表示,POPS將參考互聯網產業“先吸引流量再變現”的思路,先期提供給客戶免費使用,以期進行下一步的資金合作。
“私募贏+”既為了抓住牛市中私募機構的交易熱潮,也是應對陽光私募“去信托化”之策。2014年基金業協會發布《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后,更多私募機構自行發行產品而不再借道信托。要留住私募機構,信托公司必須提供通道之外的其他競爭價值。
爭奪私募流量“入口”
此前,平安信托與私募機構的交集主要在“陽光私募”業務。早年私募機構無法以基金名義開戶、募資,處于灰色地帶;2004年深國投信托與私募操盤手趙丹陽合作打造“陽光私募”的模式,由信托公司發行集合信托計劃來募資并開設股票賬戶,私募機構以投顧身份實際操盤,拉開私募機構借信托“陽光化”的帷幕。
但隨著券商、基金子公司的資管計劃進場“搶食”,信托的通道價值被削弱;去年基金業協會發布《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允許備案后的私募機構開立證券賬戶、自主發行產品,越來越多私募機構走向自立。
“2014年成立的私募基金中,只有30%走的是信托通道,50%走的是私募機構自己發行的平臺。”平安信托副總經理顧攀說。
平安信托由此決定為私募機構提供一套交易軟件,以便在前端獲取流量。“POPS系統的后臺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恒生電子最新的O4資管平臺,還有恒生的估值系統。我們在這基礎上開發面向客戶的個性化功能。”平安信托科技開發部總經理黃曉明說。
顧攀介紹,POPS系統可完成私募機構的交易、風控、清算、報告、估值、客服等一系列功能,投資方向包括股、債、商品、期貨等,“不管客戶是傳統持有型,還是量化、對沖、套利,POPS系統都能提供相應服務。簡言之就是私募機構的后勤,讓私募團隊心無旁騖地專注于市場。”
募資便利是“私募贏+”業務的一大賣點。
顧攀表示,平安集團7000多萬的潛在客戶以及平安信托現有的3萬多名高凈值客戶,對于私募機構而言都是很好的客戶資源,“平安信托也在拓展同業渠道,將平臺上的陽光私募產品引薦給同業”。
顧攀還提到,“私募贏+”的另一大賣點在于“快速高效”,一旦與私募機構確認項目合作意向,即可建立專人對接機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產品要素確認、監管報備、銀行帳戶開立、信托文件審定、股東卡以及證券帳戶開立、客戶簽約認購等一系列產品發行相關流程。
開放平臺形式“入局”
盡管市場占比縮減,陽光私募市場之于信托,仍是一塊不斷長大的蛋糕。“光陽光私募這塊,我們今年以來的受托資產超過300億,年底預計能達到五六百億。”顧攀說。
他介紹,海外陽光私募都有行政管理人,行使托管、結算等一系列職能,同時作為第三方起到監督作用。未來,平安信托私募贏+也將扮演私募行政管理人的角色。
在交易系統這個“新戰場”,恒生HOMS系統因傘形分倉功能備受市場關注,至去年下半年來發展迅猛,截至目前已有超過千家的私募機構在上面運用;一些第三方交易軟件如迅投、金字塔等各有一席之地,某些大型私募機構還自行開發交易終端。
平安信托POPS系統以開放平臺的角色入局:除了POPS自身客戶遠程交易終端外,系統亦對恒生HOMS、迅投、金字塔等開放接口,各類終端均可接入POPS服務器并最終在券商、交易所層面完成交易。
此外,POPS系統還具備分賬戶、[注冊巴拿馬公司]子賬戶的管理能力。前者能使私募團隊統一管理在不同券商開立的賬戶,后者在一個賬戶下分設多個互相獨立的子賬戶,獨立交易、獨立核算。
黃曉明表示,調研大量私募機構發現,他們普遍想要一套“便捷、高效,能夠支持分賬戶管理的交易平臺。同時,我們平臺上的產品都是陽光化運作,能夠實時監控到私募基金的交易記錄,確保交易過程合規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