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現在在銀行能買到的理財產品非常多,眼花繚亂。我想請教:銀行代銷理財產品時是按什么標準挑選的?我個人挑選產品,你們有什么好的建議?
Q2:目前收益比較高的主要是一些有限合伙產品,但聽說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超募和未投向實際項目,如何避開這類風險?
(華夏銀行武漢分行國際金融理財師)
A1:銀行發的理財產品,[成都 注冊香港公司服務]產品說明書里都有明確的投資對象。銀行有自己的產品研發部門,選擇投資品種時會根據市場風險,穩定程度,及某些特定項目的風險評級和償付能力決定。
我建議你,首先要了解產品的投資方向到底是什么,而不是盯著“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不放。投資方向,決定了產品本金和收益是否穩定。我們會面對面為客戶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幫助客戶判斷自己是什么類型的投資者(保守、穩健還是平衡等等),這有助于幫客戶找到適合的產品。
你一定要記住,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適合自己的產品才是最好的。
理財產品通常都有一周的銷售期,期內如果購買,這段時間的收益只能算活期利息。所以建議你在銷售期先不要直接購買理財產品,而是轉入一些靈活按日計息的開放式理財產品,銷售期最后一天再轉出,購買之前選擇的理財產品。這樣你的資金收益率較活期提高了12-13倍,形成“無縫銜接”。
A2:銀行理財產品和信托產品是兩碼事,不能混淆概念。當然,也有少量投資方向為信托的理財產品。
銀行也會代銷一些信托公司的產品,你一定要認清購買的信托有沒有和銀行簽署正規代理協議,這一點至關重要!
大多數信托產品還是由銀行以外的公司在銷售,如**財富,**信托公司。種類繁多,一般客戶無法全面了解項目的好壞,多數人憑感覺在選:比如,覺得規模還比較大,聽說過,應該是可靠的。
另外,信托銷售人員資質參差不齊,客戶很難判斷銷售人員話語的權威程度。這都是購買信托產品的風險所在。
為了平衡風險與收益,銀行會推出一些主要投資方向是信托的理財產品,通過銀行的篩選(風險和償付能力放在首位),首先幫客戶過濾一次,精選出優質信托項目,比較適合平衡及以上風險承受力的客戶。
21世紀經濟報道金融觀察員
A1: 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銀行資產管理部門自行管理的銀行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
銀行自身管理的理財產品70%左右是保本型產品,主要投向債市、貨幣市場,部分對接銀行表外的非標資產,這類產品風險低收益相對較低。對接非標資產時,銀行一般會借信托或券商資管通道,向企業放貸。即便企業有違約風險,銀行一般會兜底,投資人不必承擔風險。當然這類理財產品的收益遠比企業付出的借款利息低。
值得注意的是投向股票定增、另類領域(藝術品、紅酒、茶)的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如果沒有結構化或外部擔保的風控設置,投資人要承擔本金虧損的風險。特別要警惕預期收益率很高的結構化銀行理財產品,其博取收益部分不做真實投資,與相關標的走勢掛鉤,實際就是對賭。
銀行代銷的產品比較雜,包括信托、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出于對投資者負責,銀行所有代銷的產品都會經內部風險管理委員會或類似機構審核,但這并不代表銀行為代銷產品兜底。
所以,與其看產品的表面形式,不如剖析實質。關鍵有兩個部分,一是產品的投向,投資標的最好是自己熟悉的領域;二是產品或投資項目的主導方,如果投資標的風險較大,產品管理人能力又較弱,就必須警惕。
A2:有限合伙類產品參差不齊,[沈陽 注冊香港公司服務]大部分是由于信托加強風險控制后“接力”原有信托項目,也有許多投向不知所終,有些就是龐氏騙局。我建議你從兩個方面鑒別:
第一,有限合伙產品開發和管理方無奇不有,最好選擇一些實力較強的管理人和相關參與機構,比如正規金融機構或其相關的資產管理公司;盡量避開股東來路不明,尤其是與不知名的擔保、典當等民間借貸行業有瓜葛的管理人。
第二,鑒別產品結構設計,選擇風險較小的產品。作為LP(有限責任)的一部分,劣后的GP(無限責任)比例越高,說明項目管理人對產品越有信心,風險就越低。如果優先部分還引入了第三方擔保,那就更為穩妥,當然這種情況的收益率也會低一些。